臺灣《旺報》21日發表臺灣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呂謦煒的評論認為,從八田與一銅像與蔣介石銅像被斬首後臺當局的不同反應可以看出,民進黨的“轉型正義”是以偏概全、雙重標準。八田與一的嘉南大圳,其實對臺灣農民貢獻有限,反而是蔣介石為臺灣打下之後蔣經國時期經濟起飛的基礎。然而現如今,蔣介石銅像斬首被無視,打倒八田與一的銅像倒有事了,臺灣難道還是日本人的殖民地嗎?
評論摘編如下:
從國民黨黨産處理乃至於“去蔣化”,執政的民進黨無一不以“轉型正義”四字證明這些手段的合理性。然而,民進黨的“轉型正義”是以偏概全、雙重標準,這從八田與一銅像被斬首一事就可看出端倪。
八田與一銅像被斬首,這樣的做法,其實與對蔣介石銅像斬首一樣,都是不足取的行為;然而,這也提供我們一個切入點,重新討論究竟我們對於八田與一、嘉南大圳、日據時期乃至於整個臺灣歷史的認知,究竟是不是正確的?
長期以來,臺灣地區的歷史課本上都把八田與一主導建設的嘉南大圳,形容成讓臺灣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水利工程。然而,根據當時臺灣地區發行的《臺灣民報》與《臺灣新民報》,卻不是這樣的形容。時人將“嘉南大圳”稱為“懲罰”,不僅地主要無端繳納水租,還有賣子繳租這樣的慘事。
嘉南大圳興建後實際的成效也有限。不僅給水量不及號稱的三分之一,而且給水期定在南臺灣本來就是雨季的六月至九月,許多地主即便給了水租,也是三年無可用之水,被當時的《臺灣新民報》稱為是“世界最大的無用長物”!
何況,在“米糖相剋”(米糖相剋:指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稻米與甘蔗的種植互相競爭農作地的現象。)的背景下,嘉南大圳興建後,號稱改採“三年輪作制”,實際上是剝奪了臺灣農民選擇種植何種作物的自由!
在臺大當代孫文學社舉辦的座談會中,與會的年輕同學提到“去蔣化”的議題,大多認為蔣介石“保衛臺灣、打贏抗戰、建設寶島”,居功厥偉,即便有不同的歷史認知,也應該在考慮到當時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共同探討,而不是在真相未明之前就以暴力手段斬壞蔣介石銅像,否則名義上是“去蔣”,其實是一種“去中國化”的行為。
實際上,在對待蔣介石銅像的問題上,綠營甚至有人大力叫好;然而,在面對八田與一銅像上,不僅民進黨的臺南市長賴清德震怒,要求組成項目小組全力緝兇,並且限期恢復原貌,更有許多意識形態偏綠的意見領袖認為此作為不足取,是公民素養的最差示範,蔡丁貴更曾直言臺灣民眾應該有能力保衛“臺灣民族”的“英雄”。日本人誰跟你“臺灣民族”?
像這樣的人,不僅歷史知識不足,以致顛倒是非黑白,甚至以雙重標準對待蔣介石與八田與一。不是要探究歷史真相嗎?歷史真相難道只能揀選民進黨愛聽的、能打擊國民黨的論述嗎?説好的“轉型正義”,難道還有兩種嗎?這是最讓人無法接受的。
八田與一的嘉南大圳,不見得對臺灣農民有多大貢獻,反而是蔣介石為臺灣打下之後蔣經國時期經濟起飛的基礎。然而現如今,蔣介石銅像斬首被無視,打倒八田與一的銅像倒有事了,臺灣難道還是日本人的殖民地嗎?(作者為臺灣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