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場學”升級到2.0版,終極版拼的還是政績
如今離2016年島內“大選”還剩半年多一點的時間。當事人的跑場造勢PK,自然會越來越密集有看頭。不過在島內升到“英倫”這種大咖,一般選縣市“立委”那種聲嘶力竭打了雞血一樣的催票場子,他們早就歷練過了。作為島內政壇中的高手,他們要的是一個柔軟的身段,借力打力,以期收穫更好地聚攏人氣或者拉票的效果,這才是升級後的“跑場學”2.0版。
比如,政壇老手們往往借助娛樂、體育、宗教等場合,不會直接提出各種政治訴求,但一切盡在不言中,往往有潤物無聲兼水滴石穿之效。棒壘球運動一直是臺灣男女老少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也是臺灣人共同成長的記憶。在小英杯比賽場合蔡英文受訪時就透露,她大學時期就喜歡打軟式壘球,常和好友組隊練習。這種一方面“以球會友”一方面借機放出一些生活細節的做法,自然而然容易拉近與普通民眾的距離,也是小英的討巧之處。
臺灣是個傳統文化根深葉茂的社會,跑場文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跟傳統習俗和選民的日常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比如選民家裏發生紅白喜事,候選人前去致意,是非常常見的在地經營方式,也算是“選舉禮儀”的一種。不過類似的跑場多了,有時也未能免俗,甚至産生反彈的副作用。臺北市長柯文哲之前就發佈了一個不跑紅白帖的宣告,這種特立獨行的做法,引起基層一片反彈,甚至有基層里長放話説,“不是不跑攤就代表能做好市政”。
而支援方卻表示,政治人物的跑紅白帖文化,該終結啦!有網友吐槽説,真的有這麼多人喜歡政治人物出現在婚喪喜慶的場合嗎?以喜宴為例,很多政治人物到場不但得上臺致詞,還得陪著新郎、新娘逐桌敬酒,甚至雙方父母被擠到後面,政治人物擠在新人身邊喧賓奪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有人拿柯文哲的例子錶示,不跑攤不等於能做好市政,但不跑攤絕對會有更多時間跟體力投入行政事務。如果我們真的厭倦了政治人物的無能,那麼至少不要繼續把政治人物的時間跟體力都消磨在一方要爭面子一方要維持關係的紅白帖上。
看來在島內民眾心中,跑場再多再流利,最終還是要靠做出有感的政績説話。政治人物“跑場學”再講究,精髓不過如是。在本報記者看來,這算是“跑場學”的終極3.0版吧。(記者 任成琦 吳亞明)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