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甄嬛熱啟發:臺灣影視應注重出版環境

2013年01月17日 10: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後宮:甄嬛傳》在島內受盡追捧,火熱程度非同凡響。臺灣《中國時報》日前刊文表示,大陸近年來的清宮熱,帶動了一大批的歷史書寫,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歷史小説作家與作品。《甄嬛傳》的熱賣,成為文創産業的火車頭,帶領全大陸的內容産業往前衝。臺灣的演藝戲劇環境不佳是“果”,而非“因”,要希望能改善臺灣的影視産業環境,得先改善臺灣的出版環境。應該正確地認識原因,切莫倒果為因,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全文摘編如下:

  2012年入冬時間的臺灣,《後宮:甄嬛傳》不斷重播並引起話題,新聞媒體上天天有《甄嬛傳》的報道,網路上充斥著對《甄嬛傳》的討論。這樣一部戲劇的大賣,對臺灣的影視産業到底有什麼樣的啟發? 

  戲劇作品的類型,只能説不同的社會環境自然會有不同的類型誕生。大陸近年來的清宮熱,從去年二月河開始,帶動了一大批的歷史書寫,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歷史小説作家與作品。一如當年日本的宮本輝帶動了日本的歷史小説熱潮,開立了一整個創作文類,早已在出版市場散播開來,贏得市場共識。接著再與影視産業合流,異業結盟,推動出一個大眾文化浪潮,同時賺個滿缽。 

  臺灣電影與戲劇偏重都會與小品,從社會環境來看,偏重日常生活、流行文化的大環境趨勢影響的緣故。原本各擅勝場,也沒什麼不好,一如當年香港電影自有其強項,後來因為大陸電影的崛起而迷失了好一段時間,如今又開始回歸本源。近來強調香港警匪槍戰片的《寒戰》票房不俗,正是一例。 

  其實,《甄嬛傳》的熱賣,相當關鍵而較少人發現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大陸逐漸有好的大眾文藝創作人才在崛起,成為文創産業的火車頭,帶領全大陸的內容産業往前衝。 

  也就是説,影視文化娛樂産業的異業結盟,將文化化為商品投入市場的整個産業平臺機制,大陸的確是比眼下的臺灣來得更成熟。臺灣空有許多不錯的大眾文學作家,眾人熟悉的九把刀就不提了,其他像禦我、H、蝴蝶、穹風等人,其創作卻甚少有機會被改編成戲劇搬上大小螢幕,或與影視團隊異業合作。 

  就連2012年的臺北書展上推出的影視産業與出版産業的媒合平臺,卻也只關心高雅創作而嚴重忽視大眾創作。不得不説,臺灣的內容産業的思考有著極大的盲點,誤以為只有高雅文藝創作才適合改編成戲劇或電影。 

  大陸在影視與出版産業的結盟合作上,的確跑得比臺灣快。《後宮:甄嬛傳》也好,或者之前在臺灣熱賣的《蝸居》也罷,甚至放眼全球各地,如今大小螢幕上的暢銷作品,越來越多來自大眾小説的改編。我比對過《蝸居》的電視劇和小説,電視劇就是沿用小説中的對白。臺灣沒有鼎盛的大眾小説創作團隊,沒辦法扮演內容産業火車頭的角色,恐怕才是臺灣沒有好作品可以源源不絕地推出的原因。 

  説穿了,要希望能改善臺灣的影視産業環境,得先改善臺灣的出版環境。可遺憾的是,臺灣的出版業高度仰仗翻譯作品獲利,對於投資本土創作人才的興趣缺缺,能夠單靠寫作維生的人如鳳毛麟角,能寫之人又大多往獎金豐厚的文學獎鑽去,使得高雅創作領域人才濟濟,大眾文藝創作卻凋零稀落。 

  歸根究柢,臺灣的戲劇也好小説創作也罷,之所以無法有好的創意源源不絕地誕生,與資本不願投入,人才投入卻無法獲得相對應的報酬有很大的關係。 

  當我們都覺得臺灣某個産業環境不好,身為人才或專業人士,是決定留下來和這個社會一起吃苦、打拼,還是選擇離開,直接投入一個遼闊市場賺取自己的益處,這樣的人數多寡將會進一步決定這個産業的未來興衰。在萎縮中、産值小的産業裏要努力本來就很辛苦,但如果最後能夠翻身,其果實也更甘甜。臺灣的演藝戲劇環境不佳是“果”,而非“因”,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原因,切莫倒果為因,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