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獨”在剛結束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已非一個議題,美國《世界日報》2月20日發表社論指出,蔡英文的“臺灣共識”,只是強調臺灣本位,未有提到“臺灣獨立”;而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亦未帶出“中國統一”,仍然堅持臺灣個體。反而馬英九上任以後,應“獨”應“統”,很快變成一個難題。
社論説,自馬英九上臺以來,首先遇上內部的天災,跟著面對國際的衰退,因此遠遠達不到“六三三”(經濟增長6%,每人平均生産值3萬美元,失業率或通脹率3%以下)的目標,如是民望下滑,對著民望上升的蔡英文,因此選舉中只求險勝,這次雖然不如四年前的大勝,但起碼是一成三的小勝,結果是“北大勝,中小贏,南中輸”,特別是南部,由預期的輸75萬票,變成只輸45萬票。
而大陸方面,肯定是人民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對“臺灣共識”的否定,若再往深層次研究,會發現這是政治議題的減溫,原因是族群觀念與意識形態同時減退,經濟效果的升溫,原因是香港模式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南部發酵,大批遊客,大量採購涌到南部,因而在高雄市,國民黨的票只比民進黨少兩成,在嘉義市,甚至只少一成,經濟協議已初步做到化“獨”的效果。
社論認為,大陸過去的反“獨”,只會激化臺灣本土人的反“統”。本省人的大本營是臺南市,國民黨與民進黨票數的相差是四成半,假若下次選舉的差幅收窄,便是經濟的收效,化“獨”的成效。化“獨”的另一成效,是民進黨冒出了一個蔡英文,無論是政治思維抑或意識形態,都脫離民進黨的框架,所謂“臺灣共識”,是臺灣本位,多過臺灣“獨立”。
至於馬英九,亦有自內而發的化“獨”任務。誠如蔡英文敗後感言:臺灣應當有反對的聲音,在今後四年內,馬英九應當定期與反對派系會面,甚至邀請反對派系的合作。不要忘記,反對派系中,“臺獨”分子可能是主要骨幹,溝通與接觸,會是化“獨”的主要工作。
在馬英九的第一個任期,兩岸的經濟合作會是一個主調,但到了第二個任期,政治交往會是另一個議題,是大陸急於提出,而臺灣無法回避的議題。兩岸領導人的互訪有可能嗎?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