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財經內閣”成軍 舊組合也要創新局

2012年02月01日 16: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第二屆任期的新“內閣”底定。整體評析,“新內閣”佈局工整、架構穩健,學界出身人才仍嫌偏多,唯若干部會新人角色畫龍點睛,帶出新意。臺灣《聯合報》1日發表社論説,其中,陳衝領軍的財經團隊即將迎戰全球經濟風暴,深受寄望;但幾位財金經領導其實仍屬老面孔,能力及動力是否足夠因應變局,仍須觀察。  

  社論説,這次改組的首波動態,包括陳沖和江宜樺的正副領導人搭配,李鴻源、楊秋興的晉用,都頗能凸顯馬英九挑選人才的銳意,是重要的搭梁架柱工程。但第二波的財經小“內閣”只作了微調,僅更換負責人,其餘仍是“內閣”原來班底,略顯沉悶。馬英九眼前最艱巨的挑戰是在對抗歐債危機及金融風暴,就此任務而言,他用人的思維顯然還不夠大膽、寬闊。所幸第三波的調整,包括教育、農業、文化等部門又有多位新人露臉,衝散了平淡氣息。  

  點將臺當局新“內閣”財經團隊,陳衝擔任主帥,成員包括留任的經濟部門負責人施顏祥、由臺當局“經建會”轉任財政部門負責人的劉憶如、轉任臺當局“經建會”的尹啟銘,以及新入臺當局新“內閣”的政務委員管中閔,連同任期制的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及臺當局“金管會”負責人陳裕璋;七人之中只增加了管中閔一名新人,其餘都是並肩作戰多時的老戰友。這樣的團隊,優點是熟悉政務、已有默契,符合馬英九要求的“無縫接軌”;但換一個角度看,同一組人馬變換隊形,行事易流於因循,施政思維也相對僵化;若陷於這樣的慣性,財經“新閣”就不易展現亮點。  

  臺當局新“內閣”“舊多於新”的批評及影響,馬英九及陳衝應該了然于胸,也在佈局時做過評析。那麼,馬英九仍然選擇穩中求進,應是基於下列四個“不同”的考量,認為舊組合仍可以開創新局。  

  第一個“不同”,是領導力的不同。陳衝曾憑其豐富的財經專業及歷練,銜命主持經濟景氣因應策略小組,協調各部會提出具體對策;臺當局新“內閣”啟動,陳衝無論是親自主持,或改由尹啟銘執行,其領導力都已由過去須向上級請示的副手角色轉為可以直接全權作主,如此,對整個財經決策的指揮及駕馭將更為直接而順暢,有利於政策意向的傳遞及意志力的貫徹,從而提升整個財經政策的執行績效。  

  第二個“不同”,是“閣員”擺放位子的不同。俗話説“換位子,也換腦袋”,在工作場域上,任職者在不同的角色職位上,因高度不同、資源不同、視野不同,責任更是不同,思維及行事自然也會隨之調整。因此,臺當局新“內閣”成員雖然是舊成員的新組合,但多人換了新職位,加上新成員的加入,也等於是過半的變動,仍足以産生引領變革的效應。  

  第三個“不同”,是競爭關係的不同。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任期將於明年屆滿,他在維護臺灣總體金融安定上的貢獻有目共睹,續獲提名連任應可預期;但也不能排除會有新競爭者出現,彭總裁仍有展現政績力求精進的壓力。此外,管中閔、楊秋興的入選,馬英九的“儲備隊”已大大擴充,現任財經領導人面對“淘汰”的壓力將遠甚於以往。  

  第四個、也是最重要的“不同”,就是目標不同。馬英九的第一任主要目標在“撥亂反正”,一則尚須調整民進黨留下的政策,二則又遭逢世紀金融海嘯衝擊,以致大半任期都耗在因應危機。但在第二任,已無連任壓力的馬英九強調要讓臺灣“脫胎換骨”,這代表的是全面的、深度的、主動的改革,執政團隊沒有因循蹉跎的空間及時間。也因此,要提醒臺當局新“內閣”:不能一味陷在因應歐債風暴的被動思維中,因為展新政、創新局的急迫性更高!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