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意外,“行政院”應會在今日公佈新一版本的提振股市為主振興經濟方案。多數民眾的關切,毋寧是證券交易稅的調整,是否會被列為提振股市對策之一。如果“行政院”果將調降證交稅列為提振股市特效藥,其可能效應無疑地將成為大眾關注焦點,也成為檢驗馬當局施政成效重點。
臺灣《工商時報》社論認為,不管“行政院”的決定如何,社會大眾長期來迷信證交稅率的調低會刺激股市,尤其會刺激股價往上漲方向發展,確是一個頗令人匪夷所思問題,其中的似是而非及真真假假,值得探討、研究。
對於社會各界關切或期待的證交稅調降,社論指出,依“法”,證交稅是在證券買賣成交時由賣方繳納,目前法定稅率千分之三。此項證交稅支出,一向被股民認定是買賣股票成本之一。在券商手續費不變前提下,如果證交稅停徵或稅率降低,買賣股票的當事人,尤其賣方的交易成本當然可以減輕,而最可能也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買賣股票成本減輕,可以鼓勵股民進場買賣,進而熱絡股市。
雖然,股市上通常認為“量先價而行”,但社論認為,在空頭市場,量的擴大,其實也可能加重跌幅。易言之,因為證交稅成本的減輕,固然可以增加股票買賣的週轉率,但卻不必然影響股價往上或往下發展,甚至,如果外在條件悲觀,也就是時值空頭市場,減輕交易成本,不無可能助長賣壓、擴大跌幅。具體而言,如果當局沒有搭配其他實質利多,而且外在環境也沒有改善,單純調降證交稅只能增加買賣,或許實施初期股價可能因交投熱絡而往上發展,但長期下來,還是會由經濟前景及公司營收等基本條件決定股價的漲跌,股市的榮枯。
社論説,如此的論調,其實與最近很多學者、輿論反對利用調降證交稅以救股市,而是主張救經濟自然可以救股市的立論雷同。長年來,民眾應該熟悉“股市是經濟櫥窗”的説法,其意思就是只要經濟熱絡,各行各業經營順暢、利潤健全,民眾所得也處於成長狀態,民眾自然因為財富增加、購買力提高而具備能力購買包括股票在內的商品。因為需求增加,股價也會水漲船高。而在經濟好、股價漲的良性迴圈當中,先行入市買股者,往往因為後繼入市者爭先恐後買進而獲利,從而增加繼續投資股市的能力與信心,終而造就一定時期的股市榮景與經濟繁盛。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全面性的經濟雖然處於溫和或萎縮狀態,但個別上市櫃公司的營運及盈餘卻大幅成長,譬如個別的上市櫃公司擁有獨門秘方可以降低生産或銷售成本,或擁有幾近壟斷性的産銷管道與市場,雖然世道不好,但公司的營收可以一枝獨秀,股利或投資報酬率可以遠遠超過其他投資工具,果爾,何愁投資人不會傾囊搶進?
社論認為,如果不是因為經濟榮景或個別上市櫃公司的天賦異稟,要促使股價上揚至少還有一個可能,即針對股價下跌或低迷不振的癥結對症下藥。具體而論,最近一波島內的股價下跌,除了全球性股災及民眾對馬當局政經信心不足之外,持股比率逾三成的外資持續撤出,也助長了跌勢。據統計,“520”後外資賣超臺股逾3000億元,當然劇挫臺股。事實上,外資大撤兵,除了緊急回國搶救母公司財務危機外,台幣近期貶值快而猛,避免獲利腰斬甚至倒貼,外資當然落跑。
針對此項因素,社論指出,如果臺灣經濟復蘇在望,就如劉兆玄所稱第四季即可撥雲見日,台幣當可因為基本條件改善而升值,一向標榜“市場決定台幣匯價”的“央行”,不妨放手或釋出籌碼順勢讓台幣升值,相信在強烈的預期升值心理下,外資會蜂涌而來,臺股不漲也難。
社論最後表示,救股市,應該循由正路,旁門左道即使一時得逞,不可能永遠得逞,負責任的當局應該知道如何抉擇。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