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各國領導人深入交換意見,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其中。就是這樣一條消息,國內多家媒體的標題寫成了“習近平會見美國總統奧馬巴”。一時間,“‘奧馬巴’和‘奧巴馬’,傻傻分不清”的調侃聲在網路上形成鋪天蓋地之勢。
12月4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了幾家出錯的報紙負責人,他們表示,已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相應的處分或處罰,並將進一步加強采編紀律管理和采編流程規範,避免此類問題發生。(12月8日《大河報》)
美國現任總統是奧巴馬,這是幾歲孩童可能都能回答的問題,但是因為新華社11月30日19點38分播發的通稿標題將“奧巴馬”錯寫為“奧馬巴”,所以一批手快的門戶網站被新華社這個“通稿”給坑苦,奧巴馬變成了“奧馬巴”生生地出現在中國網、中國政府網、財新網等多家央網和門戶網站頁面。
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作為實效性要求不是那麼高的紙質媒體也紛紛中招——據不完全統計,《煙臺晚報》《銀川晚報》《東南快報》《青年時報》《今日早報》《巴渝都市報》等多家報紙集體“中招”,任由“奧馬巴”見報……
為什麼一向以嚴肅、嚴謹為特徵的紙質媒體也沒有發現標題中如此明顯的人名錯誤?這恐怕不僅僅是用“責任心不夠”所能解釋的通的了。
按照報紙的采編流程,在每一個新聞稿見報之前,都會有編輯校對、值班副總編審看、報社專業一校甚至二校等多個審校環節,按理説,一個環節發現不了如此明顯的錯誤,那總有一個關口能發現並彌補這樣的錯誤,但是很遺憾,無論是網媒還是報紙媒體,那麼多審校的關口都沒能阻止如此明顯的錯誤出現,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一些報社墻上挂著、本上寫著的編審校對制度是不是已經成為擺設?
有評論認為,近期紙媒頻頻出錯,這與當前報業所處的大生態環境有一定關係。報紙的頻頻出錯折射出報業轉型中媒體人的集體焦慮感。這樣的説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把生存環境不好當做出錯的理由,在其位,盡其職,站好最後一班崗,既然選擇了堅守新聞記者這個崗位,那就應該把每一班崗都站好。
紙媒現在的生存面臨多重挑戰,和新媒體相比,紙媒沒法拼時效,只能在權威性、深度上下功夫,但是奧巴馬與“奧馬巴”都傻傻看不清,這“權威性”又從何而來呢?權威,一定是建立在準確性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了準確,再高的平臺,讀者也不會買賬。
當然,我們不能苛求文字工作者任何錯誤都不出,這不現實,也不科學,但是那麼多網站和紙媒犯同樣明顯而低級的錯誤,也著實讓人感到唏噓感嘆。其實不論是新華社,還是地方政府機關報,區別只是平臺、視野的大小,但對待新聞報道的要求是一樣的,那就是真實、準確、及時。我們不能因為新華社權威,就對其通稿連審校都不審校就“粘貼複製”了,還是要本著認真負責任的態度,認真審校完再用,這是編輯最基本的業務素養和工作要求,也唯有這樣要求自己,才能少出錯,不出錯。(何禾)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