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900億美元罰款,會讓“大眾”疼嗎

2016年01月06日 15:27: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環保罰款的懲罰邊際旨在傳導法律的威懾力,讓企業明白違規違法需要支付得不償失的代價,而非以搞垮一個企業為目標。

  新年伊始,去年9月東窗事發的德國大眾尾氣欺詐事件有了新的進展,1月5日路透社報道,美國司法部週一對大眾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指控大眾違反了美國《清潔空氣法案》。

  根據該項起訴,理論上大眾面臨的罰款可能超過900億美元,遠超最初的180億美元代價。這使得大眾前期撥出的67億歐元,如今看來只能是杯水車薪,即便以2014年大眾的全年營業利潤121億歐元計,也難以敷衍,大眾要挺過這一關,不死也要傷筋動骨地脫幾層皮。同時,大眾還將面臨美國司法部的刑事欺詐指控。

  大眾在美國遭遇的罰款可能只是開始,其他國家很可能也會採取行動,讓大眾付出得不償失的沉重代價。

  降低成本、搶佔市場份額等,最容易被人們看作是大眾鋌而走險的主要動機。不過,這可能只是原因的一部分,深層次原因或將是大眾在汽車尾氣排放方面的技術並不成熟和突出,無法滿足歐美新的環保標準要求,而不得不通過尾氣欺詐舉措來進行市場份額防衛。

  當前天才式人物馬斯克和谷歌公司,已給全球汽車行業帶來了一場顛覆革新,特斯拉和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等如同一柄逆襲的匕首,攪得全球傳統汽車製造巨頭心神不寧,而歷經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傳統汽車製造巨頭,尚未真正緩過神來就遭遇這種顛覆式外部衝擊,無疑有些手足無措。

  同時,與汽車業正在興起的一場外來者的技術變革相對應的是,各國正在興起環保高要求。大眾的尾氣欺詐事件恰發生在這種技術變革與環保革命的左右夾擊下,多少顯得有些“悲壯”。

  通過欺詐的手段以次充好,進行違規排放本就是一個嚴重的公共欺詐行為。因此,儘管以“高額罰款可能會嚴重影響公司,導致大量裁員”的理由,大眾可以尋求降低罰金的辯白策略,但大眾的欺詐行為不值得同情,必須受到嚴厲的懲罰,以儆效尤,從而護衛環保法的足信威懾。何況,大眾以“罰款將帶來大量裁員”作為籌碼,威懾力相對有限,因為裁員對許多勞動力來説是換個老闆,面臨可能有些煎熬的重新再就業壓力。

  當然,環保執法的最終目的是站在公共利益上,環保罰款的懲罰邊際旨在傳導法律的威懾力,讓企業明白違規違法需要支付得不償失的代價,而非以搞垮一個企業為目標,德國大眾在尾氣欺詐事件東窗事發後的表現,客觀上也反映了美國的環保執法對大眾來説是具有足信威懾的。從這個角度上,將美國司法部對大眾的處罰和起訴,放置在美德和美歐關係的背景下,製造衝突和對峙,顯然是在杞人憂天,是在混淆視聽。

  總之,讓違法、違規者為自身行為承受可確定的代價,是在護衛法律的權威和經濟社會的秩序,否則違規違法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法律就會付出代價,而法律的代價是經濟社會不可承受之重。美國執法機構的鉅額處罰和可能的刑事指控,是大眾不得不承受的欺詐代價。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