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定基本農田是城市規劃的先決條件之一,是限定城市發展邊界的重要手段。2015年3月底,國土部和農業部聯合下發通知,提出在106個重點城市周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初步任務。經過科學劃定,江西南昌周邊劃定了2.91萬畝基本農田。它們與層巒疊翠的梅嶺、浩浩蕩蕩的贛江、雁飛雁落的艾溪湖等自然生態一起,為南昌市立上了一個個“田樁”。
當地不少幹部以為,劃定城市、城鎮、全域三級永久基本農田,把南昌城市(鎮)擴張的邊界層層“鎖”住,就能自然而然地倒逼城市(鎮)集約節約用地,向科學規劃、綠色發展轉型。而實際上,這條“生態紅線”劃起來卻不容易,甚至可以説充滿了博弈。用南昌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獻忠的話説,“新舊發展觀,針尖對麥芒。”
在不少城市,受“攤大餅”的城市發展觀念影響,很多人都想把農田劃得遠一點,把城市範圍拉得大一點,以便為城市建設和擴張留出足夠餘地。在南昌,也存在保護農田、限定城市邊界與發展城市、打造大都市區的矛盾。不過,南昌市及各區縣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多講講道理,多舉舉例子,多出出主意”的工作思路。
講道理,就是要讓每位城市治理者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耕地紅線、生態紅線”。“最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是條不可逾越的國家紅線,在遏制城市盲目發展衝動上,作用不可替代。”東湖區委書記劉闖説。
舉例子,就是找到好樣本,增強説服力。“上海都在復墾耕地了,南昌為什麼還要走‘攤大餅’的老路?”南昌市城鄉規劃局副局長陳明遠説,“光講旁邊這塊地不能用,顯得抽象缺乏説服力。多舉舉例子,城市的發展思路才能打開‘心結’。”
出主意,就是為區縣和相關單位的合理規劃出謀劃策。“做工作不能粗暴,而要加強服務”,南昌市國土資源局新建分局副局長陳衛華説,“比如,我們幫助綠谷農業示範區合理規劃,儘量減少佔用農田。綠谷原來想要幾千畝建設用地,最後也只要了600多畝。否則,單純把政策壓下去,人家反彈更大,工作更難做。”
實際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後,各區縣也嘗到了甜頭。“劃定前,高新區基本農田呈點狀散佈,這也不能動,那也不能動。”南昌市高新區管委會副調研員葉敏説,“通過科學劃定,高新區的基本農田變成集中塊狀分佈,規劃産業園區時能夠更加從容,更有利於我們發展。”
在各方努力下,南昌的劃定工作順利推進,達到了城市發展邊界清楚、方向明確、框架清晰的目標。去年3月,南昌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通過了國土部和農業部的論證審核。如今的南昌,“綠肺”張力十足,自然生態屏障嚴絲合縫,跳出式的“組團+廊道”的城市佈局初步顯現,鄱湖水城更加名副其實。
欲事立,須是心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就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舊觀念不願“捨身離去”,新觀念又要“披荊斬棘”,兩者之間的針鋒相對,在轉型期更會集中凸顯。面對各種矛盾、衝突甚至反彈,到底是“怒懟”回去,還是坐下來好好解決,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決策智慧。
面對阻力,南昌的劃定工作沒有畏葸不前,而是找到了“剛柔並濟”的解決方案:既拿“紅線”做除垢劑,以“踏石留印”的剛硬,堅決要求摒棄舊觀念;又拿“講道理、舉例子、出主意”做柔順劑,以“輕移蓮步”的溫柔,讓新舊觀念轉變更容易。實踐證明,這條路子是對的。
事之當革,若畏懼而不為,則失時為害。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的歷史進程中,各領域都可能碰到難啃的“硬骨頭”,這是繞不開、躲不過的。這時,不妨學學南昌的“剛柔並濟”,再結合地區部門實際,探索新路、辟出新徑,綠色發展才能真正從理念走向現實,才能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