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農曆十二月十一

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用善行為生活祈福

2017年02月08日 11:18:1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聽説中國人在雞年不喜歡生孩子,為什麼?”近日參加一個春節招待會,有外國友人這樣提問。生活中也時有聽説“雞年”“羊年”不宜生育、“寡婦年”“兩頭春”不宜婚嫁的説法。本來寓意美好的生肖和節氣被用來“指揮”婚育,照見祈福文化的“迷信式消費”。

  雖然生活在現代,但人們又無處不受傳統和民俗的浸潤。春節裏到處可見祈福文化傳統與現代的多重景深:一方面,貼春聯、挂福字,祭親祖、拜神祇,處處充盈著祈福納祥的氣氛,寄託著人們重視親情友誼、追求吉祥安康、追求天人和諧的美好期望;另一方面,一些不合時宜的祈福儀式正逐漸淡出視野。祈求安泰,不少人不再燃放爆竹,而是選擇旅遊、健身等新年俗。祭祀祖先,許多家庭改燒紙焚香為敬獻鮮花。我們不可能脫離文化傳統遺世獨立,但文化傳統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恰當地融入現代生活。變化的是年俗載體和祈福儀式,不變的是莊重氣氛和美好期望,變與不變中,我們彼此依偎、互相溫暖的精神家園更加牢固。

  “歲熟鄉鄰樂,辰良祭賽多。”在文化學者眼中,“人們將靈魂融於事物,亦將事物融于靈魂”,由此便有了各種信仰崇拜和風俗講究。祈福類的風俗活動本身並不都是迷信,但沉迷其中便可能産生幻想、導致迷信。現實中對祈福文化的“迷信式消費”並不少見。生育婚配要“算八字”“看時辰”;徹夜排隊“燒頭香”,一擲千金“撞頭鐘”;為保出行平安,圍著車輛畫圈燒紙、潑撒祭品;全家跪拜“狀元符”“祈福帶”,祈求學子考入名校;為了行善消災,隨意放生毒蛇猛獸;在文物古跡上拋撒錢幣,圖一個轉運消災……如此祈福,實屬荒誕的陋習。

  人總是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理想指引的,借此跳脫柴米油鹽的生活庸常,凝望世俗之上的價值期許。但無論節日裏的祈福表達還是地域性的紀念和祭祀活動,都應發乎真情實感、通達現代文明。簡單機械的形式膜拜,非但無益於傳統節俗的承繼,更會讓“文化家底”變味變質。正如文化傳承應該著眼于雕琢內核、滋養心靈,我們傳承祈福文化,亦應著重深掘傳統底蘊、接通時代氣息、培育現代氣質。給祈福文化一個“現代出口”,避免祈願變成逃避現實、趨向封建迷信的誘導。只有這樣,祈福文化才不會從精神動力滑向精神鴉片,以至成為迷信的“寄生體”。

  生命裏的美好期盼,沒有哪個是通過冥想和神靈兌現的。趨吉避兇、祈福遠禍,自古為人們所不懈追求,但訴諸外物庇祐還是訴諸自身努力,結果大不一樣。使生活理想化,莫不如理想化生活。在傳統文化裏,“福分”和“運道”的另一面,是“行好”和“積德”。一個人若是勤勞節儉、誠實守信、樂善好施,就能聚積福運。祈福文化為我們的心靈打開一扇天窗,腳踏實地、苦幹實幹,才能構築起通達美好的現實之橋。祈福與圓夢之間,惟蹄疾步穩的奮行腳步不可或缺。檀香幾炷也好,心香一瓣也罷,心存善念就是最好的護佑,砥礪善行就是最大的福運。

  春節裏不少人都在爭相轉發“雞鳴報喜”“金雞納福”之類的祝福語。美好寓意讓人豪情滿懷,催人“聞雞起舞”,向著理想繼續進發。“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鬥才能夢想成真”,此言極是。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08日 04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