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建立,使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真正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儘快實現工業化、發展現代經濟便成了中國人民的目標。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受著當時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約束。國際上,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禁運和軍事壓力,對年輕的新中國形成嚴重威脅。國內人民有著在新制度下襬脫貧困的強烈願望,每個中國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享受西方人已經享受到的工業化之果,並以此為基礎來實現民族的真正獨立,恢復中華民族的自尊,並能自立於世界之林。這時,每個中國人的目標和利益便成了國家的目標和利益。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有企業對整個經濟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始終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保證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國有經濟不斷壯大,國有資産大幅度增加,整體水準和綜合效益有很大提高,總體實力不斷增強,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國有企業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發展為了全民,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中國有大量的國有企業,那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也有國有企業。由於經濟危機的週期波動和加深、戰爭的破壞以及國際市場的開拓,要求政府採取一系列干預措施,因此,二戰後西方國家的經濟體制逐漸轉向由國家進行宏觀調節和行政干預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宏觀調節的基礎和手段,各國都建立了一批國有企業,形成了規模不等、管理方式各異的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和消除經濟危機的影響起了一定的作用。
西方國家國有企業産生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國家直接投資建立國有企業。主要是一些投資額大、資本週轉時間長、利潤低、風險大甚至虧本的企業。這些部門和企業,私人資本不願投資,但又是社會再生産不可缺少的。除此之外,還直接興辦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的新興企業和尖端科技企業,如原子能工業企業、宇航工業企業等。二是對私人企業實行國有化改造使其成為國有企業,主要包括戰爭期間需要國家統管的部門和企業,經濟危機期間瀕臨倒閉的企業和為擺脫危機、恢復經濟需要興辦的公共工程及私人經營虧損的企業。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主要集中于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公共事業、科研部門、尖端工業、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等産業和部門。在戰後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和社會化程度很高的公共設施的建立、部門經濟結構和地區經濟結構的調整、重大科技開發,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環境污染的治理等等,需要鉅額的長期投資,單個私人資本數量相對不足,國家則可以把鉅額的財政資金轉化為國有資本,也可以由國家與私人資本聯合承擔。西方一些國家左翼政黨如社會民主黨、工黨的上臺,對國有企業的建立也起了促進作用。
西方國家的國有企業之所以能獲得較快發展,其根本原因在於它的存在和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一定的甚至是巨大的作用:1.它為私人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和基礎原材料,促進了私人企業的發展。2.引導社會投資,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3.它是推行政府經濟政策和實現國家經濟戰略目標的工具。4.它是加強對外競爭的有效手段。提供廉價原材料以及提供廉價服務,大大有助於提高本國私人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5.增加就業,緩和社會矛盾。這是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之一,國有企業在此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毋庸諱言,國有企業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都存在體制僵化、管理不善、活力不強、效率低下等問題,從而降低了企業效益。中國共産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形成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以規範經營決策、資産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資訊公開;國有企業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準、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這些舉措將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合理承擔社會責任、更好發揮作用。這些具體的改革措施正是針對當前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可以説是“把準了脈”,只要我們堅決地貫徹落實,一點一點地做,一步一步地改,國有企業的優勢和活力就會發揮出來。
我認為三中全會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將其搞活,而不是將其搞死。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肖金成: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許濤: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