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哪個層級,“兩會”都是一件大事,鮮活的民主實踐彰顯著中國政治制度的運作邏輯和效率。相較于西方政治的巨大內耗和空頭許諾,我們的政治模式具有鮮明的人民本位和問題導向,能夠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展望未來,我們還要更好地釋放制度紅利,推動民主政治形式不斷進步、內容不斷豐滿、功能不斷充實,最大程度增創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近日,北京各區陸續召開“兩會”,為新的一年改革發展凝聚共識、謀劃方案。放眼全國同樣如此,地市一級的“兩會”年底紛紛開幕,而省一級的“兩會”將於明年初陸續舉行,等到來年3月份,全國“兩會”又將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可以説,中國從現在開始已經進入一個“兩會期”,從地方到國家、從基層到頂層,都將逐級迎來“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不管在哪個層級,“兩會”都是一件大事,鮮活的民主實踐彰顯著中國政治制度的運作邏輯和效率。有人説,“中國式民主”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把民眾的聲音反映上來,推動國家重要政策的出臺和實施,使人民心聲夙願得到實現。誠如斯言,“兩會”平臺作為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載體,各種意見表達的重要渠道,當下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話題都能在這裡充分交流、熱烈討論,各方面群體及其訴求都能在這裡公開展示、有序表達。在一次次互動中,共識得以累積,方向得以明確,符合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得以凝聚。這不僅鮮明體現了“中國式民主”的獨特一面,更讓人感受到中國政治制度設計的優越性。
中國政治制度運轉的高效,很大程度上源於聚焦問題、解決問題的務實本色。數據顯示: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93處部署具體工作的表述與網民建議高度符合,其中既有關係人們“錢袋子”的經濟發展大局,也有解決“號販子”“票販子”的具體政策部署,件件都與民生相關,件件都有落實路徑。不久前,《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提出“中國崛起使美國産生信仰危機”。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基於一項調查:86%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所走的道路是正確的,而美國只有37%。的確,相較于西方政治的巨大內耗和空頭許諾,我們的政治模式具有鮮明的人民本位和問題導向,能夠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民眾的信心來源於此,國家發展的底氣也來源於此。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制度效能的充分發揮離不開“一張藍圖幹到底”的定力。有國際觀察者曾這樣評論,“中國政體不會出現經常變更而導致經濟、外交、政治、貿易等政策缺乏連貫性,用最低管理成本取得了比其他國家更大的成績。”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的制度框架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政策落實具有明顯的連續性,保證了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得以長期堅持和實施,保證了宏偉藍圖在一屆又一屆、一錘又一錘、一個五年規劃又一個五年規劃的接續奮鬥中變為美好現實。不論是改善市容市貌、改造棚戶區等小問題,還是醫療改革、生態治理等大命題,都需要久久為功、堅持不懈。如果一屆政府一個樣,政策就像“翻烙餅”,任何於民有利的好事都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法落地。
今天,中國所面臨的世情、國情正在深刻變化。放眼全球,國際格局加劇調整,制度競爭更為激烈,中國政治在感受國際風雲的同時,同樣也具有大國的溢出效應;國內來看,改革步入深水區,社會日益多元開放,各種利益博弈和矛盾衝突增多,達致共識之難遠甚從前。與此同時,老百姓對政治要求更開明、更透明,對保障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熱情和要求愈發提高。可以説,這種大背景對我們制度運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公民與社會的關係,如何建立更多渠道和機制讓老百姓訴求更有效地傳遞上來、落實下去,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求解。
近兩年,“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福山開始修正他的觀點:“中國模式”的有效性説明,西方自由民主並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人類思想寶庫要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這樣的評價,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式制度探索的全球意義和人類價值。展望未來,如果説21世紀是亞太世紀、中國世紀,那麼言下之意決不僅僅是經濟層面,我們還要更好地釋放制度紅利,推動民主政治形式不斷進步、內容不斷豐滿、功能不斷充實,最大程度增創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范榮)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