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傳播創新唱響“兩會好聲音”

2016年03月15日 10:3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當傳播技術更加先進、手段更加多元,媒體應該因勢利導,當好傳聲筒、擴音器,在兩會的宣傳報道中爭取更多讀者、佔領更多陣地

  每年的兩會,都是媒體的一次“傳播大戰”。從“部長通道”邊堆滿話筒的桌子,到發佈會上踴躍舉手的記者,媒體是開放、透明的兩會不可或缺的一景;從報紙的特刊,到網路的直播,再到手機的互動,媒體更是民主、務實的兩會至關重要的一環。

  或是報道,或是解讀,或是觀察,既有代表委員的真知灼見,也有會議精神的權威解讀,媒體呈現出的,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兩會。未來五年中國怎樣?轉型升級有啥高招?經濟發展的新風向、民生改進的新政策……通過媒體的報道,公眾能更好地了解兩會,也能更多地參與進來。“問總理”“獻一策”的踴躍留言、兩會新聞之後的大量跟帖,意味著公眾的關注,也説明瞭媒體的重要。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媒體則是讓這一政治生活更有品質的必需手段和必備平臺。

  從這個角度看,報道好兩會,無疑是媒體的職責所繫,更是媒體的價值所在。面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的深刻變化,要讓兩會好聲音傳得更遠,最根本的,還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兩會期間,有媒體針對年輕人的“兩會觀”做了一次調查,48.76%的受訪者稱自己是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了解人大代表,39.26%的受訪者認為自媒體是最快聯繫到代表們的渠道。這樣的調查,也是對媒體的一個提醒。當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注政治、希望參與政治,當傳播技術更加先進、手段更加多元,媒體應該如何因勢利導,搭好舞臺、平臺,當好傳聲筒、擴音器,在兩會的宣傳報道中爭取更多讀者、佔領更多陣地?

  應該説,很多媒體都敏銳地把握到了這樣的變化。一條“人大新聞發佈群,傅瑩邀請你加入群聊”,以“微信群聊”形式重現人大首場新聞發佈會;“你有一份來自總理的神秘快遞”,通過互動遊戲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看!有人把‘十三五’畫下來了”講述普通人的“十三五”故事,被網友稱為“音樂劇”……從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這些作品,可以窺見今年媒體兩會報道創新之一斑。貼近才能親近,接地氣才能有人氣,增強“受眾意識”,才能更好地實現傳播效果。

  不過,媒體報道“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菜品”之所以膾炙人口,最新技術手段的使用背後,更是議題設置、採訪能力的高人一籌。人民日報的“兩會e客廳”邀請部委領導和代表委員進行網路訪談,説到底還是靠高端、權威的內容吸引受眾。各種媒體的“一圖速覽”“N句話讀懂”“十大新詞”,同樣需要立足於政府工作報告本身。對於兩會的報道,既需要“站在田埂上找感覺”,也需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把握“內容為王”,才能更好地完成“兩會使命”。

  讓兩會好聲音傳得更遠,更高的要求,就是“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當前的國際舞臺上,中國的分量舉足輕重,“世界看中國的眼神正在發生變化”,媒體應該有這樣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胸懷和底氣。無論是把新聞翻譯成更多語種在海外媒體落地,還是利用“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對話全球網友,兩會正是一個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契機。以強勁的海外傳播主動回應國外輿論關切,因勢利導、解疑釋惑,有助於世界摘下成見、偏見的“墨鏡”,更好地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

  服務大局、鼓舞士氣、凝心聚力……媒體的兩會報道,不僅是兩會日漸開放、透明的佐證,也不僅是中國日新月異的見證。讓兩會好聲音傳得更遠、讓兩會正能量凝聚更多,媒體更可以成為中國發展前行的推動力量。(姜 赟)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