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人民日報:機頂盒不該變成“廣告盒”

2016年12月09日 10:53:34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如果有線電視運營商想繼續享有財政補貼和區域“全覆蓋”的規模優勢,必須認同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務者角色,將利潤控制在合理水準,遏制廣告投放越來越氾濫的勢頭

  “快餐、家居、電商、房地産……只要裝了有線電視機頂盒,開機、換臺、點播、回看,乃至連續劇‘收看下一集’,都躲不開廣告的狂轟濫炸。我們每年交這麼多錢,到底是看電視還是看廣告?”年底將至,又該為有線電視機頂盒繳費了,筆者聽到身邊不少朋友抱怨:有線電視廣告成災。

  廣告是市場經濟的産物,商家憑它增加銷量,消費者靠它做出選擇,運營商因它獲得收入。合理適度的廣告投放,人們可以接受。不過,借渠道壟斷強行植入廣告,讓消費者“不看也得看”,就有強買強賣的嫌疑,令人厭惡憤慨。

  “藏”在機頂盒裏的廣告就屬此類——您嫌電視廣告啰嗦可以換臺,覺得網站彈窗廣告礙眼可以關閉,可機頂盒的廣告內置在軟體中,用戶無法通過自己的操作取消,避無可避。

  有人提出:愛奇藝、優酷等商業視頻網站也有長達幾十秒的貼片廣告,只要充值成為會員,就能免廣告看片。所以啊,市場行為,願打願挨,要是嫌棄有線電視廣告太多,您可以不裝機頂盒呀。

  此言差矣!

  首先,有線電視運營商與依靠廣告收入支撐生存的視頻網站不同,前者執行政府定價、享受財政補貼,其産品具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性質。以北京地區的“歌華有線”為例,數據顯示,該公司每年享受財政補助資金達數億元,有線電視繳費標準由價格部門統一規定。因此,即使需要引入一定的廣告來補貼運營費用,該植入多少廣告,也應接受管理部門指導、監督,不能任性而為。

  其次,與多家視頻網站形成充分的市場競爭格局不同,目前國內的有線電視行業大多采取“一地一網”“一城一網”模式。比如,“歌華有線”負責北京全市有線廣播電視網路的開發、經營和維護。截至2015年底,其註冊用戶數量達568萬戶,高清交互數字電視用戶460萬戶,覆蓋北京大部分家庭。居民如果不買他家的機頂盒、入他家的網,就沒法收看有線電視,這形成了事實上的壟斷。在“一家獨大”的情況下,運營商違反合同約定、未經消費者許可就播放廣告,強行增加用戶的收視成本,是不是違反了《反壟斷法》和《合同法》?

  歌華有線年報顯示,2014年該公司廣告業務收入1.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5.59%,投放廣告確實為“小盒子”帶來了大利潤。有關人士介紹,僅機頂盒開機廣告每天就高達幾萬元,促使一些運營商故意將機頂盒設置成每天都有一次系統自動待機,以保證廣告投放量。看來,防止機頂盒變成“廣告盒”,遏制有線電視運營商不斷膨脹的造富衝動,不能靠他們的自覺自願,還是要從監管上想辦法。

  一是明確有線電視運營商的市場定位及運營模式。如果他們想繼續享有財政補貼和區域“全覆蓋”的規模優勢,必須認同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務者角色,將利潤控制在合理水準。2009年,發改委、廣電總局聯合發出通知,明確有線電視基本收視維護費實行政府定價;對於增值業務服務的收費,要進行成本監審,並通過召開聽證會等形式,聽取各方意見。這一規定有沒有落到實處?管理部門是否對有線電視運營商的“廣告賬本”做到了心中有數,嚴格審核並定期向社會公佈?維護消費者權益,這些問題不能含糊。

  二是提高有線電視運營的市場化程度。要打破目前有線電視運營網的壟斷現狀,創新投融資體制,吸納民間資本,引入競爭機制,把收視渠道的選擇權交到消費者手裏,將廣告氾濫者、亂收費者淘汰出局。

  隨著電信、廣播電視、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日益加速,有線電視經營者也應警醒:要想贏得市場,必須不斷創新服務,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産品,打造集文化娛樂、數據資訊、智慧家居等功能于一身的多樣化、個性化、互動化“盒子”。一味厚著臉皮靠壟斷地位增加收入,影響用戶消費體驗,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長遠看,得不償失。

  這些道理,適用於“機頂盒”,也適用於所有公共服務提供者。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09日 17 版)

[責任編輯:韓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