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踐行群眾路線是紀念毛澤東同志的最好方式

2013年12月26日 13:18: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0週年之際,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共和國的締造者和世紀偉人。日前據媒體報道,毛主席紀念堂開放30多年來,已經接待全國各族群眾和國際友人超過2億人次,瞻仰遺容的隊伍始終不斷,這種場景被紀念堂工作人員稱為“思念的河”。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毛澤東同志之所以被許多人深深緬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為人民做了很多,為人民利益奮鬥了一生。這集中體現在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提出的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短短20多個字,把黨的宗旨、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表述得淋漓盡致,把我們黨贏得人民、創造歷史的奧秘揭示得意蘊深遠。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有這樣的總結: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從中國積貧積弱年代一個只有50多人的小黨,發展成為擁有8500多萬黨員、領導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執政大黨,我們黨走過的奮鬥歷程,不斷見證著群眾路線的無窮偉力。

  土地革命時期深入工農,“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黨掀起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洪流;抗戰時期依靠人民發展壯大,贏得了抗擊侵略的歷史性勝利;解放戰爭時期發動群眾搞土改,農民踴躍參軍支前,陳毅元帥曾深情地説,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又提出“兩個務必”,著眼點也在於防止脫離群眾……始終和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聯繫,堅持為人民利益而奮鬥,這是群眾路線的真諦,也是我們黨的成事之基、成功之道。

  “共産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堅守群眾路線這條“生命線”越發顯得重要,脫離群眾的種種危險,也越來越構成嚴峻挑戰。“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之初,就宣示“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開局之年,出臺八項規定改作風反“四風”,大力推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其核心問題都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傳承和發揚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出於對人民群眾偉大力量的信仰與敬畏,毛澤東在其漫長的革命和政治生涯中,一次次地強調共産黨人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從“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結果”到“銅墻鐵壁”之喻,從感動人民這個“上帝”,到提出“讓人民來監督政府”“人人起來負責”以走出歷史週期律。理解了群眾路線,才能真正讀懂毛澤東,才能看清我們黨在歷史風雲中奮發向前的出發點落腳點。因而,認真踐行群眾路線,開展好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取得讓群眾滿意的實效,正是我們今天紀念毛澤東同志的最好方式。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