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作品集  >   宋清輝

專家學者話兩會新經濟是中國發展新引擎

2016年03月11日 10: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提出的新經濟,並不是人們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的那種解釋,而是通過新的模式解放老的、舊的生産力,並在這過程中加快結構調整、大力培育新興增長點,以創造出新的生産力,以保證中國經濟保質保量穩定運作。

  新經濟定義

  從狹義角度講,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新經濟”由資訊技術革命驅動,以高新技術産業為標誌的經濟,包括綠色能源環保、移動網際網路、先進製造業等重要內容,同時,這些也是新經濟的核心內容。從廣義角度講,“新經濟”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外在表現,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生動體現。

  新經濟以“網際網路+”、新技術和新業態為代表,它不但很好地支撐就業,而且也能夠幫助服務業加快發展。新經濟發展壯大之後以後,它也會為傳統經濟的改造升級創造有力地條件。

  2016政府工作報告首度將“新經濟”專門寫進去,意味著中國政府希望將新經濟培育成中國發展新引擎的戰略考量。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幾乎主導了全球的産業革命,但是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等領域,世界各國的差距並不算太大,中國通過大力發展新經濟,完全有能力、有機遇實現彎道超車。

  當前,與創新息息相關的新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增長最快的領域。未來,“新經濟”將會和傳統經濟一道將成中國經濟重要的增長引擎。只有形成新的強勁的“雙引擎”,與供給側改革形成合力,才能驅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供給側改革”本質上就是全面提高企業的要素生産率,通過各種方式挖掘能夠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産業、産品,“新經濟”則要求從根本上提高品質和效率,“中國智造”是其突破點,即通過資訊網路等現代技術,重塑整個産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使其煥發出新活力。因此,不難發現,“供給側改革”和“新經濟”,本質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密切關係。

  擁抱新經濟

  具體來看,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的重要來源主要有兩股:一股是傳統産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另外一股就是“新經濟”,新經濟通過網際網路、資訊科技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增長動力,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增長潛力充足,宏觀調控餘地很大。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前行,在良好的支撐基礎和條件下,“新經濟”讓經濟持續發展有足夠大的底氣,中國經濟仍可保持中高速增長。

  在世界經濟深刻調整和中國經濟艱難轉型的背景下,國內新經濟的發展速度呈現出加速之勢,並在新能源、智慧製造等培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前幾年,我認識一位進軍新能源汽車的全國兩會浙江代表,為了在發展中不落後於美國的競爭對手,整日為新的電池技術刻苦鑽研,雖然碩果纍纍,但是還是會時常在深夜中驚醒。從1999年到至今,他的企業至少已有四次工藝設備推倒重來,因為電池的材料和工藝迅速變化,以前的設備都需要拋棄。對一輛新能源汽車來説,電池成本是最高的,如果電池成本能夠大幅降低,那麼就意味著整車價格也將大幅降低。

  可是,正當他和不少企業家信心滿滿地帶著員工研發鋰電池新技術的時候,性價比更高的薄膜發電離産業化卻已經不遠了,而且效率要高很多倍。用我這位朋友的話來講就是:讓人心驚肉跳、如臨薄冰。

  我想,正是中國每一個具有全球競爭精神企業家的默默努力,才有了中國在新經濟領域取得的一些“碩果”。但是,我們仍然應該明白,在與“新經濟”強國相比較,中國“新經濟”還有很多部分的效率仍然偏低,特別是在工業4.0、“網際網路+”等領域,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中央提出來新經濟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對衝經濟下滑風險,因此,我們需要積極地擁抱新經濟。我認為,中國宏觀經濟增速雖然比高速增長期已降低了30%左右,但是通過“新經濟”釋放出的改革創新發展潛力,仍能夠使中國經濟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具備保持7%甚至更高增長的巨大潛力。

  阻礙與瓶頸

  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之所以能夠走出上世紀80年代經濟停滯的局面,成功推動美國經濟增長,與其領先於全球的美國資訊産業發展不無關係,美國的“新經濟”對其總體經濟運作産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結合美國等的經驗、模式,我認為國內十三五期間新經濟發展應該從“網際網路+”、大數據和雲計算等領域發力,因為在這些領域,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為中國“彎道超車”發達國家提供了十分的可能性。

  李克強總理在2016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指出,十三五要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這些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概率非常大,很多中國企業大佬都在該三大領域將作為企業未來十年的發展的大方向。我也認為,這三大領域才是“十三五”時期最大的紅利。

  “新經濟”由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國內新經濟發展在體制機制上不存在任何既得利益者阻礙,瓶頸卻是客觀存在的。國內新經濟最大瓶頸或主要在於人的思維模式,例如工業4.0本質上就是一場生産模式、思維模式的重大變革,即從自動化到智慧化,跳不出的三個要素就是人、設備、産品。

  從“中國智造”的現狀來看,“人”卻是走向工業4.0面臨的最大障礙:一方面是,長期處在2.0工業思維之下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技術與思維模式相對滯後;另外是,中國缺乏精神傳承,沒有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德國和日本的工業化智慧化也不可能領先全球。

  發展的不竭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在中國推動新經濟發展中,我們可以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通過最大限度激發人的潛能和積極性,來逐步消除新經濟面臨的瓶頸。政府則需要依法健全新經濟領域的各種“短板”,包括: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營造激勵創新的良好生態土壤,大力推動創新改革等等。(宋清輝,著名經濟學家、台灣網特約經濟學家,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