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網友快言

申遺背後的經濟學思考

2017年07月28日 15:1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7月7日,在波蘭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産大會上,青海可可西裏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7月8日,福建廈門的鼓浪嶼成功申遺;波蘭當地7月9日,武夷山邊界調整項目也獲通過。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産數量達到52個,僅次於義大利,位居世界第二。

  近年來,中國掀起的這股“申遺熱”依舊持續升溫,按每年每個國家可以申報的遺産數量最多1項,而目前中國世界遺産預備名錄中的遺産地有61個來算,就需要近一個甲子,才能把現有預備名錄上的備選文化遺産全部列入。

  儘管審議之路漫長艱難且希望渺茫,但還是擋不住這些年的申遺熱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經濟全球化、現代化的擠壓下,中國一些傳統文化項目瀕臨滅絕,申遺可以起到保護傳承作用;另一方面,一個項目一旦被列為世界遺産,就會成為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突破口。但是,當文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種手段時,便很可能出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短視邏輯,也易導致民族文化的保護遭到漠視。如:隨著麗江、張家界等地在申遺之後成功地開發旅遊,地方政府不僅將世界遺産當作是一顆搖錢樹進行過度商業開發,甚至對世界遺産造成安全威脅和破壞,直接導致文化的邊緣化,忽略其申遺的初衷。

  申遺成功,更應注重保護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韆鞦。保護世界遺産,既是為了延續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人類文明的擔當。如今,在我國首批世界遺産誕生30週年之際,在連續多年申遺成功的光環之下,在國人的欣喜之餘,申遺者真的應該端正態度,更應多一份淡定從容和理性思考,勿忘申遺“初心”,走向“世遺”保護的“詩意和遠方”。

  申遺成功,更應發掘灑落在民間的智慧結晶。目前,除了世界遺産,我國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數百個,遍佈各地的歷史遺跡、民間手藝更是不可勝數。它們穿越歲月的帷幕遠道而來,我們作為負責人的大國形象,更有責任將這些鮮活的歷史傳之後世。借用一首老歌的歌詞,“不要總是等到失去,才會明白要珍惜”。因此,我們在申遺同時,更應未雨綢繆,抓緊保護傳統民間手藝和其他歷史遺跡。從經濟學觀點來看,現在著手保護比以後瀕危時再進行“申遺”保護,無論是難度還是成本均要小得多。重視中華民族的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在新的時代發揚光大,才是“申遺”真正的意義所在。

  申遺成功,更應注重創新發展理念,讓每一處寶藏煥發出新的生機。“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當下,經濟全球化正在將全球融為一個緊密的共同體,世界遺産架起了連接古今中外、激蕩山水人文的美麗橋梁。面對時代發展要求,只有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故此,我們更應當思考的是,如何通過完善有關法律法規以及加大對世界遺産的財政支援力度,讓中國的世界遺産能盡可能長久維持原生態並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和詮釋世界遺産的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喚起13多億人的文化記憶,增強民族認同感、凝聚力,為世界感知中國、理解中國打開了文化之門。(台灣網網友:施夢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