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來臺期間,正趕上“臺獨”人士“反蔣”,臺北有的地方蔣介石銅像的頭都被砍掉了。除了國民黨的抗議七零八落之外,在外訪問的臺北市長柯文哲也實在看不下去,説了聲:“無助於社會和諧”和
“這樣做對臺灣沒有比較好”而立即被綠營人士狂轟:“柯文哲應該放下偏見,去看看書。”這邏輯真是奇怪得讓人哭笑不得:反蔣無底線,該看書的究竟應該是誰?
其實,熟知民進黨和 “臺獨”思維的人,想想就會對他們上述的邏輯見怪不怪了:他們很擅于一上來就以攻代守,先護著自己的軟肋和罩門。因為他們這種激烈的“反蔣去蔣”方式正是一種忘卻歷史,不能客觀評價蔣介石對臺灣的功過、徒然製造族群對立、破壞社會和諧的行為。害怕別人這樣批評自己,就先用這樣的理由攻擊別人。
蔣介石從大陸帶來的有形資産即便無法測算其對臺灣建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有多大,但僅從大陸帶來的大批人才和國寶對臺灣文化發展的深遠影響,隨便看看哪個時候的歷史書,都會讓“反蔣”人士對自己毫無感恩之心的行為汗顏:據説,當年臺灣的很多小學都是由大陸來的教授來執教。臺灣故宮博物院裏的國寶連大陸都沒有。
也正是有那樣的一批有形無形的資産,使臺灣即便今天經濟發展遲緩了,但整個社會給人的觀感,仍然是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優雅、恬淡、熱情的底蘊和氣質。
即便是“陳芝麻爛穀子”的“2.28”事件,也成為他們攻擊和否定蔣介石最充分和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如果看書,就會知道,那不是孤立事件,除了當時的背景和蔣介石個人時代的局限之外,還有特定人士對那一階段歷史選擇性操控和利用所産生的扭曲。這次來臺灣後,筆者發現,無論是網路上,還是電視和現實臺灣民眾的談論中,都有人在質問:如果讓民進黨當局去面對當時的武裝對抗,他們會怎麼處理?所以,要求用一個現代社會的思維和標準去要求、評價歷史人物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絕對化更是不符合歷史的。
在國民黨概括承認“2.28”事件處理過當,認罪道歉之後,臺灣有些政治人物,以正義之名要求公開所謂的“真相”,其實這並非是“2.28”事件受害家屬們希望的“真相”。政治人物操弄的“真相”是讓當年的歷史反思變成今天仇恨的具體化和長期化。他們不是通過反思來避免類似事件的重演,並以此來化解以往的仇恨和分裂,而是要讓“2.28”事件的受難家屬們不斷揭開自己的傷疤,以此去淩辱國民黨。他們不僅僅要求讓蔣介石一人概況承受當時的所有罪過,還要讓更多的現任國民黨高層中與此有關聯的人物扛起更具體的責任,從而讓整個國民黨更為被仇視,並使其喪失臺灣執政的正當性。
“反蔣”其實是“去中國化”最具體的部分。如果説“修改課綱”是割裂兩岸文化歷史聯繫的話,那去除和徹底污名化蔣介石就是要割裂兩岸聯繫。是通過“反蔣”,製造更深的“藍綠”對抗。
筆者以為最應該看書的就是“綠營”和“反蔣”人士。儘管他們不會去看,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反蔣”的深層目的所在。其實,他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反蔣”,為推行“一邊一國”而張目。也正為達此目的而只能罔顧歷史、製造分裂、數典忘祖!(台灣網網友:畢殿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