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專家透露,在一項針對小學生的問卷調查中,不少孩子在“你所崇拜的英雄”一欄裏填寫的名字,不是青春劇裏的“鬧角色”,就是宮鬥劇中的“狠角色”。這一話題引起文藝家們的熱議和擔憂:難道我們真的沒有英雄、不需要英雄了嗎?創作過《青旗 嘎達梅林》《林則徐》等英雄題材作品的作家郭雪波疾呼:“今天是一個呼喚英雄、敬重英雄、書寫英雄的時代。我們不能放棄謳歌英雄的職責!”
尊重英雄,是一種高貴的價值觀。對英雄的態度往往代表一個國家的價值觀,這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如果我們不是把筆尖鏡頭對準民族英雄、國家功臣,對準為社會為人民作出貢獻甚至犧牲的英雄模範,而是沉醉於“小我”“小利”“小情”,我們的文藝就沒有分量和溫度。如果我們淡化理想、軟化信念,遠離崇高、諱言偉大,鄙視勞動、調侃奉獻,用娛樂擠兌教育、揶揄替代悲憫、“抖機靈”調侃大情懷,文藝就會淪為“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筆下沒有英雄,精神高地就會失守、文化陣地就會淪陷、思想防線就會被衝破。習近平總書記説:“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一個邁向復興夢想的民族需要時時仰望英雄的豐碑,英雄人物任何時候都應該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標誌。
謳歌英雄,是一種深沉的人民觀。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英雄的創造者。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歷史舞臺的主角,是書寫歷史的主人、推動進步的主力,謳歌人民就是讚美英雄。人民是文藝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是立足點也是生長點,是文藝最重要的服務對象,也是最公正的評判者。能不能對偉大實踐有生動寫照、對美好心靈有真實觀照、對崇高精神有光彩映照,能不能聽到群眾心跳、感受現實脈動,在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這是檢驗人民觀是否正確的標準。文藝不但要展現人民創造的偉大業績,還要謳歌人民群眾中的偉大英雄,這是文藝的天職。
捍衛英雄,是一種珍貴的歷史觀。欲滅其國,先毀其史;欲滅其人,先毀其志。社會上一度出現歷史虛無和文化虛無怪象,一些人歪曲歷史、惡搞經典、哂笑犧牲,質疑污損岳飛、林則徐等英雄人物,污衊詆毀劉胡蘭、董存瑞、邱少雲、黃繼光等革命烈士,目的是摧毀我們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自尊。鬱達夫曾説: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卻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加可悲。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不但宣揚自己的英雄,還以法律、紀念日、祭奠儀式、命名等形式保護英雄名譽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文藝工作者當有英雄的情結、英雄的情懷,做英雄的歌者、當英雄的衛士。電影《湄公河行動》《戰狼》受到盛讚,從一個側面説明這個社會、這個時代仍然需要英雄、崇尚英雄。以文脈傳承國脈,以文運復興國運,以英雄形象傳承民族精神,應該成為文藝作品最閃亮的主題。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06日 04 版)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