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路上,相比改善硬體條件,理念革新更有助於教育駛入快車道,同時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各方面創新人才
“與優秀的人同行”,是不少人提升自我的方法,也激勵人努力通過教育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教育如何讓人更優秀,高等教育如何真正培養人、塑造人,是久論不衰的話題。最近,讀吳軍博士的《大學之路》,仿佛和作者同行,展開了一次英美名校的深度遊,打開了理解大學教育的另一扇窗。
從上一頁翻到下一頁只是幾秒,但內容跨越了歷史的縱深。《大學之路》就英美的教育理念、英美名校的特色及差異、中美之間的教育差異等話題,展開了宏觀與細節兼備的論述。讀罷此書,追溯時空的脈動,跟隨文字重走大學之路後發現,沒有哪所大學專門為創新而生,沒有哪名學生一開始便有明確的創新目標,然而,創新卻是大學路上不變的風景。
每所大學都走過了獨特的發展之路,這和所在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其中的結合點便是創新。比如,哈佛大學直到19世紀中期,還是教會學校,查爾斯 艾略特在1869年任校長後決定創新大學教育模式,把過去以教為主改為以學為主。如今,哈佛大學為6000名左右的本科生開設了6000門左右的課程,想學的東西基本上實現全覆蓋。教育理念的顛覆性突破和創新,讓學生更充分地自由選擇,也提供了在擅長學科內施展才能的機會。大學路上,相比改善硬體條件,理念革新更有助於教育駛入快車道,同時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各方面創新人才,而後者是開拓性的、徹底的變革。
學校不僅僅是為了創新而立,但是今天的創新幾乎離不開大學。有人説,創新集中體現在新技術的産生,改變世界,創造財富。作為科學研究中心、人類思想智庫,大學的創新遠不止産生新技術,而是創造新知識,哪怕起初看起來無用的知識。近一個世紀前,著名學者陳寅恪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大學樹立了通往創新之路的學術精神和價值取向。康橋大學“此地乃啟蒙之所,智識之源”的校訓,洪堡大學倡導“讓學生不僅學習知識,還要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養成科學探索的習慣”,麻省理工學院象徵“動手與動腦,行動與思考,兩相並舉的教育理念”的校徽,都詮釋著大學與創新的深層次關聯。或許,如何不斷培養創新領軍人才的問題,也能在此找到答案。
大學之路上有創新為伴,個人才更為完整。人生的馬拉松很長,大學作為人生旅途中重要一站,不培養一點創新精神,如何能在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求知途中,常常埋下問題、浮起追問,其中有些疑惑會常伴隨,促使人去探尋;有些問題剛剛萌生,或許匪夷所思,保持固有的好奇和熱愛也是創新的內生動力。書中提及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很愛搗鼓,想法經常天馬行空,不拘陳規、擁抱開放、勇往直前不懼風險,就是為了永無止境的創新。很多“創客”從這裡走出,谷歌等改變世界的公司由此誕生,“矽谷的搖籃”名不虛傳。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創新于大學教育、于求知個體而言也是無止境的追尋。大學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更要以實際行動擔起培養創新人才的使命。厚植創新的理念,把創新意識落細落實在行動中,大學之路才能行穩致遠。
(作者為教育部人事司幹部)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0日 05 版)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