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空巢青年” 是個偽命題(青年觀)

2016年09月06日 10:44:4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最近,“空巢青年”的話題在網上引起熱議。相對於“空巢老人”,所謂的“空巢青年”大多指離開家鄉和父母、在大城市租房獨居的單身年輕人。有人這樣形容“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水果一次只買三四個、買多了怕吃不了的尷尬;下班回到空蕩蕩的家,心中泛起的一絲失落;因家裏沒人只好將快遞寄到單位的無奈;沒叫外賣的夜晚突然響起敲門聲的驚訝。更有文藝的網友將這種狀態總結為“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

  這些“空巢青年”,年齡大多介於二十歲至三十歲之間,背井離鄉到城市打拼,工作資歷不夠豐富,並未在大城市站穩腳跟。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生活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當中,他們不是沒想過逃離“北上廣”,回到老家過優渥閒適的生活,但對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的憧憬和大展拳腳的志向讓他們甘心紮根于城市。

  然而,將“空巢青年”的標簽直接貼在廣大奮鬥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並不妥當。事實上,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其奮鬥群像,“空巢”更是幾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經歷的階段,因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經歷這樣的“中空”狀態,在歷練中積累生存技能、鍛鍊自理能力。羅曼羅蘭曾説,“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這些年輕人在最應該奮鬥的年紀沒有選擇渾渾噩噩度過最寶貴的時光,忍受著孤單、寂寞和失落,卻依舊付出汗水和執著,這或許是對英雄主義最好的詮釋。

  儘管有“眼前的茍且”,大多數奮鬥在城市中的青年心中更盛著“詩和遠方”。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這樣説:“鄉村的黎明令我喜歡,而城市的黎明好壞摻雜,因而更令我喜歡…一種更大的希望給我帶來微微的苦澀,一種遠離現實的鄉愁味道。鄉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在有關“空巢青年”的討論中,一位網友這樣寫道:“啊?還有這種稱呼,我一直將自己看作為在大城市的戰鬥者。”

  受益於現代發達的科技,“空巢青年”們其實並不“空巢”。網路使離家在外的他們能隨時隨地和父母聯繫溝通,維繫親情的溫度,與故鄉和回憶保持“不斷線”。此外,寬鬆的社會氛圍使他們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多元的城市生活和文化開闊了眼界,使他們相信規則和勤奮的力量,保持昂揚向上的進步狀態。

  “生活是很枯燥的。我的一生就是力求不要在平庸中虛度光陰。”柯南道爾這句話道出了萬千奮鬥者的心聲。“空巢青年”們選擇了一條並不平坦的路,為的是不要日後悔恨當初自己為什麼沒有再拼一把,哪怕再多吃一點苦。儘管背井離鄉、遠離親人,他們卻願意拼一種可能性,讓自己離實現目標更近一些,讓家庭通過自己的奮鬥得到改善,讓這個城市因自己的努力變得更好。他們是嘗試在黑暗中探索出光亮的那群人,是改革道路中閃耀的“城市之光”。

  的確,人不應該因其物質條件被固化為某個群體,換個角度看問題結論或許會大不同。空巢並不可怕,只要心態不空、理想不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敢拼搏敢奮鬥,才能在城市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那些願意放棄原本舒適安逸的生活而選擇奮鬥打拼的年輕人,或許才是推動社會進步與改革的希望。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06日 19 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