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啊,朋友再見來自塞爾維亞的陽光

2016年05月25日 08:54: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塞爾維亞當地時間22日晚上10點45分,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貝爾格萊德聖薩瓦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3歲。消息傳來,人們無不為這位對世界電影産生過巨大影響的電影大師的逝去而感到悲痛。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就像是塞爾維亞的陽光,不僅將獨立、追求自由的塞爾維亞精神散播全世界,還啟發著中國改革開放一代人對於另外一個歐洲、另外一種社會主義電影美學的感性認識。

  1933年,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出生於塞爾維亞一個普通家庭,早年受教于諾伏薩德戲劇學校和格萊德戲劇、電影、音樂學院,後從事話劇工作,此後逐步跨入影壇。八年的表演藝術熏陶與木匠、油漆工的生活,奠定了巴塔日沃伊諾維奇藝術創作的基礎,不僅三度斬獲南斯拉伕最佳男演員獎,還于2016年在貝爾格萊德國際電影節上榮獲“終身成就獎”。如果你想不起來巴塔日沃伊諾維奇是誰,那麼説出《橋》中“老虎隊長”,《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瓦爾特”,恐怕你會恍然大悟。

  在上世紀70年代,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電影,可以像南斯拉伕電影那樣在中國家喻戶曉,引起轟動。隨著《橋》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熱映,“老虎”“瓦爾特”成了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的代名詞。當然,如果將其置於當時的時代,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就是一個社會主義的“能指”與“所指”關係符號。片中,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那遊擊隊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一種正義與非正義的鬥陣,代表了民族獨自,追求自由的勇氣和毅力。正如《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一位被革職的德國上校所言:“我一到薩拉熱窩就開始尋找瓦爾特,當我要走時才知道瓦爾特是誰。他,這座城市就是瓦爾特!”

  如果有人認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征北戰》《地雷戰》和《地道戰》是“大陸電影在對歷史以及戰爭的認知”的話,那麼《橋》的出現,則是一次“革新”——帶給中國觀眾新的審美、文化,並打開思維。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這一“老虎”身份,在自己隊伍裏都是“好人”與“壞人”正反人物形象塑造,達到了真實可信,都在極盡可能“真實”的歷史語境中,讓觀眾感受到了現實戰爭的殘酷與追求獨立的理念。巴塔日沃伊諾維奇“老虎”與“瓦爾特”的身份,成為了中國思想藝術的啟蒙,畢竟它影響了陳凱歌、田壯壯這樣的“大院子弟”的思想和藝術表達。

  “啊,朋友再見”魔性般的歌聲,成了70後抹不掉的記憶。那些出身草根階層的文藝青年,通過“內參片”與露天電影的形式,直接吸收來自國外的文化與思想的洗禮,接受社會主義電影美學,乃至最後成為70後的精神食糧。

  記得《泰坦尼克號》中傑克在遇難時對露絲説的一句話:“要活下去,活到90歲,兒孫滿堂,然後死在溫暖的床上。”我想,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人們的心中不止會活到90歲,因為他的傳奇故事、他的藝術魅力,一直停留在歷史中,讓人永遠懷念。

  還記得,巴塔日沃伊諾維奇説過,“我們這些演員要演那些真人真事,就必須由老的真正戰士幫助我們提高這些英雄氣質。”或許,這就是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留給我們的財富。 (雲飛揚)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