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山谷》從神經病學中找到詩意

時間:2015-11-04 11:26   來源:京華時報

  90歲高齡的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最終未能親臨中國,他的劇作《驚奇山谷》在烏鎮、北京、天津和上海相繼上演,像秋天刮過山谷裏的風,帶來美妙的驚鴻和漣漪。

  演出由三位演員和一位樂手共同完成,猶如一本書被不經意翻開,詞句樸素,精神卻超級緻密。劇情講述在我們人類之間存在一種人,他們擁有“聯覺”的超能,可以讓自己的五感彼此之間發生微妙的聯繫,也因此他們能夠比常人記住更多的事物,並以此作畫、作曲、使用“魔法”技能種種。他們可以看到音樂,用顏色記憶數字,將畫作“翻譯”成“樂譜”……“聯覺”帶來充沛無盡的想像力和創作力,同時也給擁有它們的人帶來難以想像的痛苦。

  某種程度上,他們是令人神傷的病患。劇中,記憶裏超群的女人因為自己的頭腦與別人不同,失去了一份原本普通的記者工作,並在後來進入一個類似“馬戲團”的表演團隊。在一次次因為自己的現場記憶力獲得掌聲與讚許的同時,也徹底迷失在記憶的叢林裏。“人到底要怎麼學會遺忘?”她最終痛苦地問出這個問題。每個人的腦子裏,都有一個用於記錄資訊的黑板,我們稀稀疏疏地寫掉一些再擦掉一些。但是對她而言,所有過目的事物都被記錄在上面,層層疊疊,擦不掉,抹不凈。另外一位在意外事故中喪失身體機能的男人,當眾向觀眾再現了他如何一點點找到自己的手指、胳膊、大腿和腰部的過程。從難以動彈到慢慢尋回知覺,整個經歷看得人心疼而難過。

  舞臺是空的,一張桌子幾把椅子,搬來挪去,隨時在報社辦公室、腦部神經科治療室和舞臺之間切換。三位演員交替扮演病人與醫生,互相聆聽互相醫治。在演出中我曾一度思忖,他們是否真的有過類似的經歷?因為演員們呈現出了一種舞臺之上的“非虛構”創作狀態,真實與虛幻像一股水流,浸入了觀者的心。

  1979年,彼得布魯克曾困惑過創作源頭的狹窄,在自傳回憶錄《時間之線》裏,他寫道:“沒有足以讓我衝動的現實主題可以選擇,生活幾乎沒有可供超越習見的維度。”所以他投入了一個令人著魔的世界。之後,他在波斯詩歌《鳥的會議》裏找到了這個“奇異的山谷”,從神經病學中找到了詩意,亦讓演員在臺上以素人的狀態呈現藝術。

  《驚奇山谷》令人可信,因為他在創作之初就嚴格遵循科學的脈絡,與人類大腦中的種種機能甚至是異常的存在結盟。他們結交了眾多真實的病例,並忠於患者,在限制中創造,最終挖掘出了人性深處的柔軟與活力。就像在山谷中攀爬、探索,于幽暗森林中和主路之外找到豐富的生活和不幸以及不堪之外的意義。

  彼得布魯克亦在戲中思索藝術家存在的意義。有臺詞這樣説:“藝術家的任務是用謊言來説服這個世界。”聽上去有一點悲壯,需要停下來想一想,手裏抓一把沙,看它們一點點漏下去。 (呂彥妮)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