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話劇撕下小眾標簽 轉身為大眾文化

時間:2014-06-04 09:1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向被視為劇場舞臺表演形式的話劇已經走向了熒屏。由湖南衛視打造的《星劇社》自4月24日開播以來,好評如潮,同時也爭議不斷。日前,《星劇社》將國家話劇院田沁鑫導演操刀、正在全國巡演的話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搬上了熒屏。

  電視自誕生以來,雖然積極吸收林林總總的藝術形式,卻一直與劇場存有明晰的界限。劇場觀眾是一個小眾群體,而電視機前的觀眾不僅人數上比話劇觀眾多得多,而且收視習慣也千差萬別。電視播話劇,有人為“在家也能看話劇”點讚,有人則吐槽“破壞了話劇的劇場形態”。嫁接熒屏,究竟是話劇普及的強力推進劑,還是只是一道簡單的文化快餐?

  電視+話劇中,能否相得益彰

  雖説,話劇被舶來已百餘年,但“電視話劇”卻是新鮮玩意。作為一個偏正片語,“電視話劇”以“話劇” 為中心詞,説的是觀眾通過電視來看話劇。但凡既看過現場演出又看過話劇錄影的人都會感嘆:話劇要看現場。因為看現場演出、進行觀演交流、感受劇場效果是話劇的獨特魅力。而電視話劇,因影像的可複製性、錯時觀看的選擇性、輸出或接受的單向性,無論從視聽效果還是心靈感受上,都成為了完全不同於劇場話劇的藝術樣式。

  “讓那些偏遠山區以及受經濟條件所限還無法走進劇場的人都能夠欣賞到話劇這種藝術,這是我的希望。” 《星劇社》製作人張丹丹如是説。其實,英國BBC電視臺早就有製作戲劇高清大片的先例,但在亞洲範圍內,《星劇社》的做法無疑是一次電視和話劇的跨界革新之舉。

  雖説《星劇社》將話劇搬上電視,堪稱亞洲第一個大規模的革新運動,但早在去年七夕節,湖南衛視就將都市愛情話劇作品《撒嬌女王》搬上熒幕,獲得全程零差評、雙網收視第一的好成績。但是在一片讚聲中,也有資深劇場迷表示“電視播出破壞了原本劇場的感覺”。與現場演出不同,電視話劇有規定性的節目時長、播出形式和內容設計。為吸引觀眾注意力,它就要設計更多看點、使用更多手段。其實,《星劇社》自詡以推廣話劇藝術為出發點,但它難脫推廣明星話劇之嫌。這個節目預計推出的12部話劇,有50多位明星參與飚戲。除了明星臉,某些被誇大的劇情細節、幕後花絮,也都成為炒作或留住觀眾的理由。

  為了適應電視的節奏,《星劇社》節目組採用了兩種方式:切換特寫和全景鏡頭;加入舞臺之外的真人秀內容。張丹丹承認:“這麼做的確會讓人覺得‘跳戲’,但要是完全按照話劇的步驟來,電視觀眾只會更難受。”對於這樣一種全新的“電視話劇”形式,也有人質疑其“四不像”,張丹丹對此並不介意,她直言:“你覺得好看嗎?好看就行了啊,所有藝術作品給人感動就行了,不必深究它到底是什麼。”

  第一季《星劇社》的12部話劇基本上都是一些非常“接地氣”的寫實話劇,沒有晦澀難懂之處。“國字號”的田沁鑫團隊、央視“開心麻花”團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何念團隊、香港詹瑞文團隊、小柯的“音樂劇場”、臺灣的“果陀劇場”……每個團隊帶來的每部戲風格都不一樣。雖然電視話劇在電視觀眾和話劇迷中仍有很大爭議,但《星劇社》在演藝圈內卻得到了很多明星和話劇工作室的青睞,大家紛紛看中的正是它獨特新穎的創新,是為話劇開啟了另一個窗口。

  儘管《星劇社》導演組自信滿滿,但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舞臺劇的著名演員陳佩斯卻對電視話劇並不感冒。但在《星劇社》啟動之初,節目組曾向陳佩斯發出過邀請,但卻被陳佩斯婉拒了。被拒絕的原因,據説是因為陳佩斯覺得話劇和電視兩種氣質相去甚遠的藝術形式嫁接,“會收穫1+1>2的效果嗎?”陳佩斯還是心存疑慮。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