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公民》:林兆華的調度拯救了演出

時間:2014-09-22 11:06   來源:京華時報

  《公民》開場,大幕拉開得極慢,就像大師焦菊隱在《蔡文姬》結尾合幕時的速度,是個大戲的派頭。

  幕開是監獄的內墻,這一場景延續到劇終,包括溥儀晚年參觀故宮時,黑白的天安門舊照被投影在獄墻上,城樓下面鐵窗赫然在目,是有意向的。我曾觀摩英國劇院在百老彙演出的描寫蘇格蘭血腥瑪麗女王奪位失敗被處決的一段故事,也是在這樣的監獄景內,肅殺、淩厲,與朝代更疊的失敗者命運相照。戲前聽到了一些劇透,據説情節偏重在了末代皇帝和他的五個女人的故事上,走進劇場,我想看看怎麼演,而不是演什麼。

  抱著這樣的預期,我看到了迎著側光穿臺的婉容、上著韻喊更的內侍、登基大典上三拜九叩的群眾演員、站在後墻根兒甩風涼話的舊臣、痛説革命家史的村長捧哏一般的鬆弛、喝茶閒坐大半場的男主角……這些都是最典型的林兆華場景,簡潔,乾脆,有質感。如果問我是什麼拯救了這臺演出,我説是大導的調度。包括調動演員面對觀眾説臺詞,再扭頭跟對手對話,不要偽現實主義的做作反應,不要擠眉弄眼以掩飾自信心不足。話説回來,這要求只能林兆華提,別人也支使不動。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腳老太太踮著腳後跟穿臺磕頭的場景,這個漫長調度把戲的節奏都打亂了,可也真大膽!就像這齣戲的標題,在我看來,也是諷刺的。

  大導的戲沒人緣兒,尤其沒有大眾緣兒。他是不放感情進戲,不放感情予人物的。他也不愛煽情,不讓男主最終退場的時候起大范兒,因為那些都不高級。這樣的戲,在觀眾評價方面自然是吃虧的,但堅持總得付出代價。

  依照我臆測,林兆華對孟冰老師的原劇本做了不少刪削,如今流水賬的呈現是刪出來的。大導是從來不改戲的,他只管刪,刪它個雲山霧繞,空間就有了。是好是不好呢?見仁見智了。現在的《公民》挺能叫人琢磨一陣。其中有些場景,如毛主席賜名、選人民代表投票磕頭、痛説革命家史還有登基大典……它們在流水化的溥儀私生活敘事裏跳脫了出來,營造出一個時代氛圍來。所謂公民養成,不該只是一個人的自新,該是全社會的事情,所以背景比這麼一個典型人物來得重要。由此,在我看來,《公民》的傳記切入角度還是不錯的,至少比實寫封建帝王的重生、公民意識的啟蒙,比這些一人一事的生拔要強多了。不左不右,不武斷、幼稚,不歌功頌德,還是不錯的。(任十一)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