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晚總導演哈文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覺得需要澄清,我們從來沒想‘顛覆’春晚,只是想努力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帶來一些新意。”
可以這樣説,像我們這一代人是看著春晚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一晃三十年即將過去,俗話説三十而立,經過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儘管導演換了一茬又一茬,春晚的風格已經基本成型,這就是除舊迎新的文化儀式感。龍年春晚主題,哈文説是“回家過大年”,其中有四個板塊:一個是跟龍年有關,第二個跟家有關,第三個是春晚30年,第四個是天下一家。
在媒體見面會上,哈文就最近流傳的真假難辨的資訊給予了正面回應。該透露的不藏著掖著,而是全部公開;該保密的還要保密,這也是為了給觀眾帶來一種新鮮感。
有關“啃老”的話題。按春晚導演組的構想,“啃老”遠遠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比如觀眾最希望看到的宋丹丹、陳佩斯和朱時茂,都拒絕了哈文的邀請。在宋丹丹和陳佩斯的邀請問題上,她再度重申,邀請兩人的記錄都在,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大年初一五集的紀錄片,會將這些細節一一呈現。其實,這也是説氣話,有秋後算賬的味道,沒有這個必要,建議像這樣的畫面還是不要出現在初一播出的紀錄片中。
問及如何呈現“春晚三十年”這個話題時,除了劉歡已經確定出現在“春晚30年”板塊中,不知這個板塊還有哪些重量級藝術家加盟?比如之前通過春晚走紅的張明敏、毛阿敏、費翔,會不會來?對此哈文表示:“前29屆的節目我們都拿來了,一個春晚是演不完的,我們也在做調查,會選擇跟觀眾有同步記憶的經典,劉歡老師就是春晚的記憶”。
現在離春晚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臨時抱佛腳,也不會創作出好節目,所以,在《春晚“啃老”,何錯之有?》這篇評論中,我建議:龍年春晚是向春晚30年致敬,主題又是“回家過大年”,春晚導演組是否能把那些曾為觀眾帶來歡笑的老演員請來,來一個大聚會,哪怕是不帶節目,只是在觀眾席上坐著,這也體現了龍年春晚的主題。
春晚的經典不只是同步的記憶,更需要我們的文藝家再創新的經典,這是觀眾對三十而立的春晚的審美期待,所以,在這裡我倒要勸勸哈文不要對那些拒絕上春晚的明星耿耿於懷。畢竟辦好春晚,打造春晚這個文化品牌,還需央視與藝術家的共同努力。記憶的經典是翻過去的一頁,放眼未來,在春晚前行的路上,應該有更多的經典留存在觀眾美好的記憶中,這就需要要提前“做功課”,我們常説:成功的機會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我想,春晚也不例外。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