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六屆中國財富作家排行榜》公佈,像一枚重磅炸彈,引起媒介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有人認為榜單的公佈能夠引起對作家這一弱勢群體的關注,有人在深思當代文壇大師的欠缺,也有人批判以財富論文學、呼籲作家的社會責任。然而,種種因果背後,真正的幕後黑手卻是商業利益。很大程度上,文化商業化利益也是對我們的閱讀選擇和閱讀經驗的一場洗劫。
從榜單上可以看出,所謂的暢銷書主要集中在通俗的青春讀物。比如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等青春系列,鄭淵潔的童話故事系列,安妮寶貝和韓寒的文藝范兒等。而其中的商業運作無疑推動了通俗讀物的流行。
為了實現更大的銷售量和更多的經濟利益,商業文化追逐的始終是社會的流行趨勢和消費者的興趣。無論哪個城市,幾乎沒有一個書店不設置專門陳列暢銷書的櫃檯。一些輕鬆娛樂、吸引人眼球的書籍更多的得到宣傳和推薦。此外,網上書店也以吸引眼球的海報和大幅打折的活動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暢銷書。而所謂暢銷書推薦,其實更多的是嘩眾取寵與從中牟利。比如,就在作家財富排行榜出來沒多久,噹噹網就推出了30位上榜當紅作家,經典暢銷代表作火爆搶購的專題活動。顯然是在借這一熱點話題進行推銷。
從榜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商業推動確實發揮了極大的力量。更讓人擔憂的是,受輕鬆通俗讀物導致的淺閱讀影響最大的是青少年群體。據《華西都市報》調查報道,國內購書人群主要集中在8歲到18歲之間的青少年,可以説,榜單前十名作家中有七名是由青少年讀者催生出來的。雖然這些上榜作家的暢銷書有其優秀之處,但到底是少了份內涵與分量。比如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雖然輕鬆有趣,但正因其通俗化卻過濾了歷史原有的厚重。而其所導致的簡略、快速的閱讀經驗也仍然無法擺脫淺閱讀的弊端。
暢銷書的商業推廣與通俗文化的滲透,淡化了書籍作為人生指向標的意義,無法培養青少年思維邏輯、價值觀念和人文情懷。從宏觀來説,對下一代的影響關係到國家的繁榮、名族振興;從個體來説,會使其思想碎片化和停留在一個淺顯的層次。當然,不是説通俗書籍就沒有思想沒有閱讀價值,也不是説青少年一定要遠離通俗讀物。只不過當通俗讀物成為主流文化時,無論是國家社會建設還是個人完善都難以得到進步。
商業利益不僅推動了通俗文化的流行、青少年主流閱讀物的膚淺、也在一定程度了將作家吸引到通俗文化的創作中來。當書籍、作家、文化都打上了商業的標簽時,當今時代的深刻文化意義無法再像錢鐘書魯迅的時代那樣被書寫成經典。當“人類進步的階梯”變成了商人追求利益的階梯,我們真正純粹的文化會不會悄然沒落?
[責任編輯:高斯斯]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