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軍事瞭望

印專家:印度實在太大 不會做美國制華的副手

2016年04月21日 14:37:0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字號: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本月10日至12日訪問印度時宣佈,美國和印度原則上同意共用軍事後勤基地,但協議草案還有待最後商榷。印度防長帕裏卡爾表示,印度和美國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簽署《後勤保障協議》。如果雙方最終簽署這一協議,那將標誌著印度在外交政策方面開始擺脫傳統上的模糊和搖擺,轉而開啟一種基於實用主義的“莫迪化”安全模式。

  這種“模式轉變”並非一日之功。早在2004年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執政時期,美國就向印度提出簽署包括《後勤保障協議》在內的美印關係3個“基礎性協議”,其他兩項分別是《通信互操作性與安全備忘錄協議》《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議》。只是當時的辛格政府對此多有疑慮,擔心那樣將使印度丟掉其外交政策層面的“戰略自主”和不結盟立場。不過,雙方還是在2005年簽署了《美印防務關係新框架協議》(2015年更新後又續期10年),2012年又簽署了《防務技術與貿易倡議》。莫迪自其上臺執政之初便開始以更大的熱情和意志,推進前任“團結進步聯盟”政府在這些領域已經開啟的進程。印度國防部長帕裏卡爾2015年訪美時就曾暗示,印度或將重新考慮與美簽署前述那些基礎性協議的立場。因此,這次美印就共用軍事後勤基地達成原則上的共識不應被視為出人意料之事。

  首先,同美國漸進且愈發深入的戰略接觸表明印度希望從本國利益出發,增進與美國在聯合研發領域的對話,進而加強兩國防務合作。印美兩國戰略利益趨同,或與印度和中國在國家綜合實力方面的不對稱現狀有關,當然也是因為印中兩國在雙邊、地區以及一些全球性事務上存在分歧。莫迪政府意識到,基於與中國在綜合國力方面的這種不對稱,印度在邊界、跨境恐怖主義或中國挺近印度洋區域等問題上,很難獲得中國讓步。或許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以及中國與巴基斯坦達成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莫迪政府才接連宣佈在南海航行自由問題上與美國、日本和越南保持一致。這讓中國很不高興,儘管印度並未同意與美國在南海搞“聯合巡航”。

  其次,在加深與美國合作的過程中,印度的主要著眼點在高新技術方面,希望借助共同開發和生産提高本土防務技術水準,建設堅實的國防産業根基,減少對進口武器系統的依賴並增加國防出口等等。比如,雙方已經開始探討在航母設計與操作、噴氣引擎技術以及戰機等領域開展合作的可能性。美國方面一直堅持,要想實現這種技術合作,雙方必須先簽署“基礎性協議”。不過,兩國在這些方面的合作情況如何,還得看在雙方均捲入實際的衝突時,印度如何執行《後勤保障協議》。而在該協議最終簽署前,這個問題還只是一個假設。

  第三,儘管印度國內一些人士認為這是我們在向鄰國釋放資訊,但同時他們也很快意識到,這樣做並不意味著印度要與美國結盟。儘管印度清楚它與中國的海上安全邊界都在從太平洋擴大和延伸至印度洋,但印度並不抗拒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關項目上與中國合作,就像之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某些項目上的情況一樣。莫迪政府願在經濟合作方面擁抱中國,尤其是想邀請中國到印度投資。2016年首屆“印度海洋峰會”期間,莫迪對外發佈了對他而言分量頗重的“國家遠景規劃”項目,旨在推動印度港口實現現代化轉型,並與相關經濟特區、港口智慧城市、工業園區、倉儲區、物流園以及交通走廊等融為一體。筆者認為,印中兩國在這一規劃的很多方面都有廣闊合作空間。莫迪政府相信,一方面加強與美國和其他亞太國家的合作,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與中國的經濟聯繫,這種雙線並進的做法最終將幫助印度緩和與中國有關一些雙邊、地區和全球性事務的分歧。

  最後,如果印度表現得像美國的一個“排頭兵”,則它同中國的關係必將受損。同樣,如果美國想以拉攏印度對抗中國的方式來削弱中國在地區和全球範圍內地緣政治影響的話,那麼美國無疑犯了大錯。筆者認為,印度實在太大,根本不適合扮演美國的副手角色。現在,印度已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獲得寶貴的地緣政治戰略空間,並且正在試圖對其加以利用。正是基於這一背景,就算印度真想成為中美之間的“搖擺國家”,這種“搖擺”也須限制在合作與健康競爭領域,而非對抗和衝突方面,因為那樣既不符合印度自身利益,也不符合中國和美國的利益。(作者是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 狄伯傑)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