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軍事瞭望

戰略思想,歷史的財富和未來的制勝法寶

2015年07月24日 16:52:00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戰略思想,歷史的財富和未來的制勝法寶

  ——感悟共産黨人領導抗戰贏得勝利之戰略戰術的偉大魅力

  寫在前面

  “世界上只有兩種強大的力量,即刀槍和思想。從長遠看,刀槍總是被思想戰勝的。”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個尚處於農業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面對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帝國主義強國的野蠻侵略,為維護民族生存而進行的殊死搏鬥。浴血拼殺的背後,思想的博弈、智慧的角力、戰爭觀的撞擊,同樣驚天動地、盪氣迴腸。

  那是一場思想的先進性最終打敗了武器的先進性的偉大戰爭!

  思想的先進性,集中體現為共産黨人探索並實施的一系列極富創造力、戰鬥力和實踐偉力的戰略戰術,它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結晶,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由發展走向成熟的標誌。70年後的今天,再次走近那些創造偉大歷史的偉大戰略思想,仍能感受到它燭照韆鞦的魅力。

  一個百年來積貧積弱的國家,一個被侵略者譏為“東亞病夫”的民族,正是因為先進政黨的引領,正是因為“堅持思想領先”,才能夠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深刻覺醒,迸發出排山倒海的磅薄偉力,一舉將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徹底埋葬。這是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觀,是軍事指揮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是先輩留下的剋敵制勝的寶貴遺産。

  珍視、繼承、發展這一戰略遺産,從中汲取智慧力量,是對昨天最好的紀念,也是為明天最好的準備。

  萬眾一心是最大的戰略,也是最大的力量

  一個只知有家不知有國的民族,註定是“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甲午硝煙未散,一個日本官員溜到湖北沙市,驚訝地發現這座城市裏,上至官員下至百姓,竟然無人知曉那場還未走遠的戰爭,只沉醉於過自己的太平日子。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官員為私利計,民眾作壁上觀,這樣的戰爭焉能不敗?

  正是抱著中國“是在一個自治部落的地區加上了國家這一名稱而已”的認識,日本再次發動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他們賭的是,內戰頻仍、軍閥割據下的中國,仍會是各打各的算盤,仍舊是可以一擊即潰的“一盤散沙”。

  然而歷史並沒有重演。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以敏銳的戰略眼光洞察到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當時中國的最主要矛盾,主動驅散“四一二”血雨腥風留下的陰霾,主動解開國共十年血戰結下的“死結”,再次推動國共合作,及時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思想,並成為這條路線的最先發起者、有力組織者和可靠領導者。

  這需要怎樣博大的胸懷和非凡的膽略?然而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産黨做到了。

  因為有了中國共産黨,一個民族的力量被空前激發出來;因為有了中國共産黨,“一盤散沙”聚變成“萬眾一心”。

  “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士兵戰死,有百姓來抵;丈夫戰死,有妻子來抵”。這種力量排山倒海,這種團結無堅不摧。毛澤東曾這樣感慨:“政治上動員軍民的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我們之所以反反覆復地説到這一點,實在是沒有這一點就沒有勝利。”

  共産黨人牢牢抓住兵民這一勝利之本,讓“每個士兵每個人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把每一個農民都發動起來,“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於奔命”。

  據日軍戰史記載:“共産黨地區的所有民眾,連婦女、兒童也用竹簍幫助運送手榴彈,我方有的部隊因無戒備而突進,被手執大刀的敵人奇襲、包圍而陷於苦戰。”

  為什麼中國共産黨能夠扛起全民族抗戰的大旗,能夠團結動員90%的中國民眾同仇敵愾齊心抗戰?因為她始終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她以前赴後繼的犧牲精神感染了人民,她以抗戰到底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

  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國共産黨通過兼顧各階級利益的減租減息政策,改善了農村社會的生産關係;通過各級政權組織的“三三制”建設,實現了中國社會從未有過的政治民主;通過精兵簡政和大生産運動,解決了戰爭需要和民眾生活兼顧問題,密切了軍隊與人民的魚水關係……

  得到人民支援的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就如同戰鬥的安泰從大地母親身上源源不斷地獲取制勝力量。遼闊的華北平原上,為了應對日寇的瘋狂“掃蕩”,廣大抗日軍民開動腦筋積極行動起來,他們改造道路,使敵人的汽車、坦克無法通過,抗日武裝的大車、馬車卻可暢通無阻;他們把村莊用地道連起來,開展地道戰,使敵人不敢進莊,進去又很難出來,抗日武裝卻來往自如……

  時任《紐約時報》記者的哈裏遜福爾曼在他的《來自紅色中國的報告》中寫道:“凡見到過八路軍的都不會懷疑他們,他們所以能以繳獲的武器或簡陋的武器堅持作戰,就是因為他們與人民站在一起。”

  與人民站在一起,凝聚起萬眾一心的力量——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這都是跨越千溝萬壑、戰勝千難萬險的勝利選擇!

  戰爭指導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近代抵禦外來侵略的歷次戰爭中,中國人民的犧牲精神驚天地、泣鬼神,為何收穫的卻是一次次失敗?抗日戰爭何以能在艱苦卓絕中贏得最後榮光?答案就在於有沒有科學的戰爭指導和正確的戰略戰術。前者解開思想的困惑,後者破除實踐的難題。

  1936年夏,陜北保安縣城的一孔窯洞裏,毛澤東與遠道而來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徹夜長談。

  對毛澤東的談話,斯諾後來有清楚的記述:“他(毛澤東)要我預先設想到日本將贏得所有重大的戰鬥……繼後産生的是一個持久鬥爭的局面,在這個局面中,紅軍遊擊隊將起主要作用……”

  在兩年後發表的《論持久戰》中,毛澤東作出判斷:中國不會亡,也不會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許多國民黨將領對《論持久戰》深為嘆服,將其歸納成“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作為全國抗戰的指導思想。

  那是“漫漫長夜”中投射到中華民族身上最具穿透力的真理之光!戰爭的發展進程印證了毛澤東這位“窯洞裏的預言家”的非凡洞察力。而將思想的洞察力轉化為行動的戰鬥力的關鍵就在於八個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日本侵略者是想和中國打速決戰的。大兵團作戰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擅長的作戰方式。早在1874年,日本駐華公使柳原前光就説,中日如果發生戰爭,“我求利在於速決,彼求利在於緩慢。”抗戰之初,日寇叫囂“三個月解決支那事變”,狂妄之中也夾雜著“速決”的戰略企圖。

  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國民黨軍隊的抵抗可謂英勇。但是,與敵人打堂堂之陣的陣地戰,拿主力機械地去硬拼,不僅自己陷入被動挨打的境遇,被敵人各個擊破,無形中也正中了日軍的下懷。

  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要想取得抗戰勝利,形成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戰爭格局,中國軍隊就絕不能按照日軍希望的方式作戰,必須揚我之長擊敵之短,瞄著敵人的軟肋和死穴打,著眼于發揮我們的優勢打,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從白山黑水到海島瓊崖,從萬山叢中到青紗帳裏,八路軍、新四軍等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堅持“基本的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殲滅敵寇,避敵鋒芒、擊敵惰歸,帶領廣大軍民零敲“牛皮糖”,散吃“豆腐塊”,使日寇顧此失彼深陷泥潭。

  這筆賬中日雙方都在算:

  1941年後,抗戰進入最艱苦時期。華北200余縣的抗日武裝提出任務:一個縣一天至少打死一個鬼子,每月就能擊斃日軍6000人,這樣就能“積小勝為大勝”。

  日軍華北方面軍軍官加登幸太郎後來回憶:“我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廣大敵後戰場上,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把遊擊戰的戰略戰術運用得遊刃有餘:你打你的速戰速決,我打我的持久深入;你打你的“鐵壁合圍”,我打我的“各個擊破”;你打你的圍剿戰、掃蕩戰,我打我的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始終把戰場的主動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許多年後仍為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地道戰,就是對付日偽軍“掃蕩”産生的戰術創舉。僅在冀中平原,抗日武裝就挖出1.25萬里地道,形成了村村相連、戶戶相通的“地下鋼鐵長城”。美軍觀察員艾斯杜倫考察抗日根據地期間,遭日軍包圍,最後鑽進地道脫險。他對楊成武將軍説,“冀中的地道是萬能的,中國一定能勝利”。

  中國能勝利,勝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産黨人駕馭戰爭的自信與自如。“你要打,我不打;我要打,你不得不打;你打我時,打不到,摸不著;我打你時,打得準,打得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本質在於掌握了戰爭主動權。而誰掌握了戰爭主動權,誰就站在了勝利一邊。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