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最近在香港出席兩岸交流三十週年紀念大會,致辭形容三十年來兩岸交流不平凡的歷程。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這三十年來,兩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已然成為兩岸關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在歷史長河中,三十年也許只是一瞬間,但對兩岸關係來説,卻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時光。大陸方面始終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引領者,帶領兩岸千千萬萬的民眾共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壯美的篇章。
評論摘編如下: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最近在香港出席兩岸交流三十週年紀念大會,致辭時以此形容三十年來兩岸交流不平凡的歷程,相當貼切和生動。三十年前,臺海陰雲密布,同胞隔海相望,一灣淺淺的海峽彷彿成了無法跨越的天塹,而如今兩岸實現直接全面雙向“三通”,形成“一日生活圈”,每年有900多萬人次往來兩岸,年貿易額約1900億美元。更令人矚目的是,在兩岸交流蓬勃發展的進程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2015年11月實現歷史性會面,就堅持“九二共識”、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積極共識,開啟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的先河,成為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這一切豐碩成果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三十年來,大陸方面準確把握兩岸關係發展脈動,主導和引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大大增強了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力。尤其在當下兩岸關係因民進黨當局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而陷入僵局之際,大陸方面保持戰略定力和信心,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堅持“九二共識”這個共同政治基礎,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攜手實現民族復興,維護了臺海和平,維護了兩岸同胞的福祉。
眾所週知,1949年之後,海峽兩岸同胞處於長期的隔絕狀態,不少從大陸遷移到寶島的民眾都期待有一天能回鄉探親、落葉歸根,無奈當時兩岸處於敵視對峙的狀態,鄉愁成為臺灣同胞揮之不去的夢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于右任這首著名的《望故鄉》不僅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見到海峽兩岸統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對大陸深切的眷戀心聲。
為打破兩岸之間人為的隔絕,大陸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明確提出,兩岸儘快實現通航通郵,以利雙方同胞直接接觸,互通資訊,探親訪友,旅遊參觀,進行學術、文化、體育、公益的觀摩和經濟交流。此後,繞道回大陸探親的臺胞,到大陸避風的臺灣漁民逐漸增多。兩岸交往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在大陸方面對臺方針政策的影響和推動下,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在臺灣同胞的強烈要求下,1987年10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議開放臺灣同胞回大陸探親。兩天后,大陸方面發出了關於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為方便和照顧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作出了規定。從此,兩岸交流由暗轉明,由小到大,由淺入深,不斷發展,經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為了推動和擴大兩岸交流合作,為了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陸方面三十年來出臺了眾多惠臺措施,始終秉持為臺胞辦好事、辦實事的精神。這些政策措施涵蓋了便利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及在大陸居留、就業、就醫,提供臺灣農民、漁民向大陸銷售部分水果、蔬菜、水産品的優惠,擴大兩岸農業交流,緩解臺資企業投融資困難,以及宣佈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等。如今大陸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兩岸利益交融之深前所未有。
由此可見,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正如張志軍在談到兩岸交流三十年的其中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大陸的改革開放為兩岸同胞擴大交流特別是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開闢了廣闊天地。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創造了良好環境。三十年來,一批又一批臺胞來大陸謀發展,“西進”、“北上”、“內移”,在故鄉的熱土上耕耘收穫。
現今兩岸聯繫溝通機制雖然停擺,但大陸方面依然積極推動兩岸社會交往。兩岸關係越複雜,越需要加強和深化民間交流。縱觀這三十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歷程,雙方民間交流始終是推動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力量。今年以來大陸方面陸續制訂了多項便利臺胞在大陸求學、創業等措施,進一步推動了兩岸民間往來,加強了臺胞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大陸的了解,有力地反擊了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行徑。
這三十年來,兩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已然成為兩岸關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在歷史長河中,三十年也許只是一瞬間,但對兩岸關係來説,卻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時光。大陸方面始終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引領者,帶領兩岸千千萬萬的民眾共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壯美的篇章。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