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中國史變“東亞史”,被教科書蒙蔽的臺灣年輕一代

2017年08月11日 08: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臺灣有的年輕人為什麼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兩岸這些年交流這麼多,大陸這些年發展這麼快,臺灣人的“中國認同”不是應該上升嗎?

  臺灣青少年被灌輸的“同心圓”史觀

  資料圖:民進黨背後支援的臺灣學生“太陽花運動”對兩岸關係産生了不良影響。(圖片來源臺媒)

  通過和一些臺灣學生的交談,以及網上搜尋的一些資料,我們會了解到一些臺灣青年人的“國族認同”從何而來。

  首先,如果他們都出生於臺灣“去中國化”教育開始後,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接受了怎樣的歷史觀教育:

  臺灣是一個島,臺灣的少數民族是最早的文明。然後中國人過來佔領了,然後被荷蘭人佔領了,然後鄭氏政權(只説鄭成功,不提明朝)打跑了荷蘭西班牙,後來,臺灣被中國(清)佔領,後來被日本人佔領,再後來臺灣又被併入中國,然後“中華民國”逃到了臺灣。

  明白了嗎?

  臺灣的歷史課不按時序性授課,而是以地域性來授課,先學臺灣史,再學中國史,最後學世界史。在臺灣史的課程中,不但不強調臺灣與中國的關聯,甚至避談臺灣與漢人移民的關係,整個臺灣史的格局,就是臺灣這塊地方陸續受到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漢人的統治,而且無論是鄭成功、“清帝國”,還是“中華民國”,都是“外來政權”。

  臺灣的教科書告訴他們孩子的歷史是這樣的: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

  這就是臺灣所謂的“同心圓”史觀。

  臺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全部從初中起受到這套同心圓史觀的教育長大,以“臺灣”為主體來看歷史,讓臺灣與中國“涇渭分明”。

  “天然獨”還是“人造獨”?

 

 

   臺灣曾經的歷史課綱、教科書。(圖片來源:人民網)

  臺灣教科書裏的這套所謂“同心圓史觀”區隔了臺灣歷史與中國歷史。以“鄉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模糊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將臺灣人劃分為“我群”,將中國人劃分為“他群”。

  通過這樣的教育,我們可以了解到,島內“獨”派怎樣用“臺獨”史觀毒害臺灣年輕一代,進而磨滅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

  在“兩蔣”時期,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原本不存在問題,除極少數人主張“臺獨”,90%以上的民眾都堅持“一個中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李登輝上臺後,臺灣經歷了陳水扁、蔡英文當局等“去中國化”的教育、文化、政治操作後,短短二十幾年時間,就已經培養出數量非常可觀的“人造獨”青少年。

  欲滅其國,先亡其史

 

  臺灣高中歷史課本。(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的歷史課綱修訂,始作俑者是李登輝。

  自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上臺以來,臺灣的歷史課綱已經經歷了“88課綱”(即西元1999年實行,以下課綱稱謂同理)、“95暫綱”、“98課綱”、“101課綱”和“104課綱”5次變遷。

  縱觀歷年來民進黨推行的臺灣歷史課綱的變化,有兩個趨勢值得警惕:

  一是大量更改代表國族認同的稱謂。如“國父”改為“先生”,“國字”改為“中國字”,“國歷”改為“陽曆”,“光復”改為“戰後”,“我國國土面積是3.6萬多平方公里”,這裡的“我國”僅指臺灣,“李白是中國的偉大詩人”,而不是“我國”的詩人,如此等等,共有幾千個詞的修改。

  二是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不提二戰時日本在臺灣徵兵和慰安婦,也不提臺灣人參加中國抗戰。比如,以“日治”取代“日據”,“抗日戰爭時期”改為“二戰時期”,隨後按課綱編出來的高中歷史書,談及臺灣慰安婦時,竟有的説“除了風塵女子外,也有自願到海外去從事‘慰安’的婦女”。而馬當局2014年修改課綱時,在關於“慰安婦”的內容上加入了“被迫”二字,一些“臺獨”分子竟叫囂,“有何證據證明所有的慰安婦是被迫的”。

  日本二戰期間對殖民地女性強徵及誘騙從事“慰安”的勾當,有日軍情報部給日本陸軍本部的文件及大量人證物證。很多倖存的受害者至死沒有等到日本政府的一聲道歉。有阿嬤對下一代懷有期許,認為他們能夠替自己討回公道。但島內“獨”派為實現“臺獨”,對中國歷史進行切割,已到了不顧廉恥、喪盡天良的地步。

  蔡當局仍在推動繼續修改課綱“去中國化”

  這不是突然發生的事情,是通過漸進的方式,重新改寫臺灣人的歷史,也改寫臺灣的歷史記憶。

  臺灣最近對課綱的一次修改是今年7月3日,臺灣“教育研究院”又正式公佈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高中歷史的中國史部分被大改:廢除中國史,將之併入東亞史,把歷史課綱從現在的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改成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

  換句話説,將來臺灣歷史教科書將沒有中國史,只有東亞史,中國和東亞國家位於同等的位階,臺灣將失去與“中國”的歷史連結。

  該草案已送臺灣“國教院”課發會審閱,據媒體報道,7月公告,9月開公聽會,最快明年初交臺當局“教育部”課程審議會審議,預計2019學年上路。

  一旦成真,讀著“中國史是東亞史”成長起來的臺灣人,還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嗎?

 

圖片來源:臺媒

  “臺獨”的險惡用心 受荼毒的年輕一代

  通過教育形塑的歷史意識,是凝聚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

  而臺當局正通過教育、文化、社會、媒體各個方面的扭曲“去中”操作,將臺灣年輕一代綁上“臺獨”的戰車,成為“臺獨”派的人質,將來,某些政客或者可以以此向大陸要好處、談條件。

  可一旦兩岸之間的“統獨”對立客觀形成,這就不只是兩岸的大不幸,更是臺灣的災難。蔡英文所謂的“天然獨”,其實來自人造的“去中國化”,如果蔡當局繼續運用行政權及“立法權”加以推進,只會導致和大陸“必須統”的民意加速對撞。

  當一批被人為培養的所謂“天然獨”,遇上力量和話語權佔絕對優勢的“天然統”,其結果為何?

  這在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擴大的形勢下,是把“人造獨”送去當“炮灰”,把臺灣學子當成犧牲的世代,這絕對不應是負責任的從政者所應為的。

  臺灣《聯合報》社論曾指出,一部“去中國化”的課綱,或許可以溫水煮青蛙打造更多“天然獨”,卻絕不可能為臺灣打造和平與繁榮。對“一個中國”的柔性背叛,對中國歷史的蠻橫切割,對中華文化的棄舍決絕,都只會撕裂社會,把兩岸關係推向墜崖的絕境。

  臺灣反“年金改革”民眾抗議蔡英文當局。(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和平寶貴 回頭是岸

  當前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執政下的臺灣,産業空心、民粹橫行、政黨惡鬥、人口老化、人才外流。最新民調顯示,蔡英文支援率節節下降,人民已經厭惡了蔡當局的政治操作,民進黨當局還不警醒自省嗎?

  歷史和文化有其自身規律,把年輕學生當槍使,即便一時僥倖獲利,未來也會自食惡果。

  “去中國化”教育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和結果,只會令臺灣下一代産生錯誤認知,更加難以面對真相。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評價李登輝的所謂本土化進程時所説,“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臺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

  兩岸完全有共創和平、共謀發展的機會,而這唯有棄絕“臺獨”才能達成。至於以“臺獨”為目標而捏造新史觀,只會把臺灣推向險境。希望蔡英文在演練坐直升機逃跑時候,多想想島內民眾的疾苦,多想想年輕一代的未來。我們期待島內“獨派”懸崖勒馬,也期待臺灣的青少年一代早日警醒。(台灣網 李傑)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