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30日發表社論説,臺灣蔡英文當局上臺後,不願公開表態承認“九二共識”,引起兩岸關係的不安。據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一項長期調查研究,臺灣社會“當下統獨選擇”,高達46.4%民眾選擇“獨立”,但“預期未來統獨走向”,卻以“被統一”居多,高達49.7%,“獨立”僅剩35.9%,顯示主觀期待與客觀認知的明顯落差。
這項長期調查也顯示,“大陸因素”已成為影響臺灣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民心已認清大局,“統一”是臺灣的終極命運。但國民黨執政8年,兩岸未正確運用“中國因素”,領導精英視“統”為洪水猛獸,避“統”唯恐不及,大陸領導人雖倡議“心靈契合的統一”,臺灣民眾卻愈來愈懼怕統一。
民進黨執政至今,並未如民進黨所期待“中國怕臺灣民心更疏遠,絕不會得罪臺灣民意”,兩岸關係漸漸由冷和走向對抗,治理失能更加速民心疏離。當藍綠兩黨輪流執政,都不能有效治理臺灣,民心將重新選擇依靠。換言之,“中國因素”影響力將會再次提升,但必須搭配“統一去污名化”工程,統一不能去污名,反而會刺激更多利用社會“明知不可為、不應為而為”悲情心態的太陽花投機政客出頭,激化兩岸對抗。
去污名化的關鍵,同時掌握在兩岸手上,臺灣人怕中國共産黨的心理之結不解開,屆時兩岸關係的好與壞,污名化屆時兩岸關係的好與壞,就會有源源不絕的黑色能量。
為什麼怕大陸,一來,人類天生就對“巨大”事物存有恐懼;二來,由於大陸崛起快速,臺灣從經濟、文化各領域的領先者逐漸被大陸超越,漸漸陷入邊緣化困境,臺灣人普遍産生相對失落感;三來,相對失落摻揉著恐懼,讓臺灣陷入因怕而縮、愈縮愈怕的惡性迴圈,又反過來加重了臺灣的失落感與邊緣化。
“懼大之結”如何打破?患“懼大症”者不只臺灣,大陸周邊國家地區也有程度不一的“懼大症”,大陸在應對事件型的衝突時,如韓國的薩德問題、日本的釣魚島紛爭,短期會採取針鋒相對的“拳頭策略”;但在克服周邊“懼大症”上,採取的仍是溫和的長線佈局,例如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宏觀規劃,就能發揮“雨露均沾”的效果,向國際社會釋出善意:“中國的強,是世界的正能量。”
這樣的佈局理路也應放在兩岸關係的經營上。尤其“懼大症”在臺灣會更被放大,臺灣比其他地方更被大陸的“巨大”重重影響。如何讓臺灣人民先建立安全感,再建立信任感,大陸就必須以行動向臺灣人民證明,大陸愈強臺灣愈好。
這個基本態度確立後,就要釋出具體善意,採取具體行動,方法上就是“先減惡感,再增好感”。
當前兩岸民間日漸對立、甚至仇視,大陸不但不可以激化與惡化對立,更要努力緩和對立。人民與人民之間的裂痕一旦劃下,修復往往如破鏡之重圓,萬般困難。
其次,讓臺灣人看到大陸的善意,贏得臺灣人民的信任。臺灣死硬的“臺獨”力量其實非常有限,臺灣人真正心態是要維護當家做主的權利,大陸對臺灣社會與政治體制愈尊重,兩岸心靈契合速度愈快。
增加臺灣人對大陸及統一的好感,是大陸可以主控與著力處,消極面上,照顧在大陸的臺商、臺生,不讓他們的權利因為兩岸關係的波濤而受傷害;積極面上,大陸對臺商、臺胞加快落實“國民化待遇”就很正確。但更應發揮智慧,把利多的影響擴及臺灣更多民眾的身上,讓臺灣人也可以分享大陸崛起的紅利。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