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民粹吞噬法治 民主必然幻滅

2017年01月04日 09:5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4日發表社論説,2016年過去了。留給世人的是過去數十年從未出現過,對民主制度的深層次質疑與迷惘。小事不説,英國公投脫歐、菲律賓總統選出了杜特爾特、美國選出了特朗普當總統,都讓專家跌破眼鏡,也都更像是民粹的産物,民主政治走到今天,為世人所推崇的理性智慧似乎已不足恃。這些現象會是民主作為普世理想,開始走向幻滅的前兆嗎?

  臺灣的民主發展,同樣也出現了令人憂慮的不進反退現象。去年年初的臺當局領導人選舉不但形成第三次政黨輪替,而且“立法”與行政兩權的執政黨仍然歸趨一致,原可看作是政黨政治走上軌道正面的發展。但是從林全行政團隊上任首日即批准對太陽花運動違法者撤回告訴,執行公務的公權力機關卻繼續成為被告而不得脫身,何其荒謬!接著就是在華航罷工事件上,為了蔡英文出訪順利,竟不問工會訴求是否合理而照單全收,林全行政團隊走上了一連串價值扭曲的民主倒退之路。

  臺灣新當局接下來的民主政績更是令人錯愕。打著轉型正義的旗號,“立法院”的權力新貴們緊鑼密鼓通過的首要法案是“不當黨産處理條例”,針對最大的在野黨國民黨開刀,“立法院”以“立法”取代“司法”審判,採取有罪推定,一口咬定國民黨如果不能提出反證,其黨産都將視為不當取得而予以充公。面對“立法院”多數強勢“立法”,雖然內容完全不合實質正義與正當程式,在野的國民黨一時之間,竟然淪落到束手無策,也無力抵抗的地步,堪稱民主政治的悲哀。

  “立法”通過之後,民進黨即在“行政院”設置黨産委員會,集調查、處分、禁制、強制執行之“行政”與“司法”功能于一身。號稱超出黨派,卻由蔡英文欽點政黨色彩濃重的打手型政治人物構成班底,自成立之日起就橫眉豎目、頤指氣使,不經法院裁判就擅行凍結金融賬戶,下令染指民間機構産權。當法院裁判應該停止執行之後,竟又再為類似的處分,完全不將法院的裁決放在眼裏。公權力在握,權傾當朝,目空一切的程度,識者為之咋舌。

  事實上,民進黨上臺,立即動用全部到手的公權力,對付一個過去10餘年間,已經兩次依照民主選舉程式,和平移轉政權的合法在野黨,不經法院審判,就要戴上像是納粹黨之類的反動帽子,企圖沒收財産,鬥臭鬥垮,不該是民主社會尋常得見的風景。不正義的手段,也絕對當不起“轉型正義”的旗幟。反而可以察覺出某種民粹法西斯的味道,所産生的民主顛覆的威脅,令人惴栗不安。

  又像是處理假日與“一例一休”的問題、企圖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的政策反覆、處理年金改革的進退失據,同性婚姻立法的首鼠兩端,無一沒有“發夾彎”、昨非今是,在價值立場上完全無法自圓其説的尷尬,剩下的只有父子騎驢、企圖兩面討好也兩不得罪的鄉願,也就是慣向民粹退讓的媚俗作風,讓人看破手腳。這也是蔡當局與林全行政團隊在就職半年之後,雙雙民調直直落,一去不能回頭的道理所在。

  民粹政治與民主政治最大的差別,就是訴諸情緒直觀,還是以法治理性為尚。臺灣現在“司法”的社會公信力普遍不足,尚沒有普遍樹立起足以在政治上撥亂反正的正義形象;“立法院”多數除了運用數人頭加上動拳頭的優勢外,並無審議民主以理服人的理性討論文化,實質正當性嚴重不足的法律,徒憑程式通過的形式,“立法院”也不能成為法治理性的憑藉。行政機關的公權力,譬如原該是法治屏障的警察,卻成了臺當局面對社會運動時可以動輒犧牲的棄子,反而成為進入司法被告席位的常客。臺灣當局部門運作不再依循法治理性原則,試問臺灣的民主,除了民粹激情,還剩下什麼?

  執政者如果繼續依靠民粹風向行事,不屑于尊重司法、把“立法權”工具化、全憑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貫徹政治策略,拒絕幡然悔改以真正的謙卑與雙向的轉型正義,來重建公權力的公信力,2017年,就像世局的走向令人悲觀一樣,恐怕註定還會是民主政治繼續走向黯淡低迷的一年。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