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陳先才:島內政局變化後青年呈現新特點

2016年12月14日 13: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12月14日報道,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廈門大學兩岸協創中心社會平臺執行長陳先才日前在南澳論壇上發表觀點稱,臺灣島內政局發展出現很大的變化,臺灣青年的社會政治心態必然會受到臺灣政局發展的某種影響,呈現出新特點。臺灣青年集體焦慮情緒瀰漫,社會公平意識較為強烈,政治參與意識大幅提升,政治價值取向高度西化。

  陳先才表示,當前臺灣島內政治局勢非常複雜,綠營全面主導臺灣政治、經濟及社會各個領域,而以國民黨為首的藍營則陷入勢力大為削弱,甚至面臨被民進黨和綠營進行全面政治清算的不堪境地,可謂是四面楚歌。在當前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情勢下,臺灣青年的社會政治心態必然會受到臺灣政局發展的某種影響。

  陳先才認為,臺灣青年集體焦慮情緒瀰漫,利益性焦慮尤為突出。成長環境與生存環境的巨大反差,使當代臺灣年輕人普遍産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形成較為強烈的焦慮情緒。臺灣青年的集體焦慮突出體現在與個人及自身所屬群體利益密切相關的利益性焦慮方面,包括薪資過低、房價物價過高、就業難失業率高等因素所導致的焦慮。

  陳先才認為,臺灣青年社會公平意識較為強烈,但社會公平感水準較低。調查顯示,86.47%的被調查者表示關注社會公平問題,其中,40.61%的人表示對社會公平問題“非常關注”,45.86%的人表示“比較關注”。高達76.54%的人對當前社會公平狀況持負面的評價,其中,46.79%的人認為“不太公平”,佔比最高,29.75%的人認為“非常不公平”。52.39%的人認為當前臺灣政治經濟環境對年輕人不太公平,33.84%的人認為“非常不公平”,兩者比例高達86.23%。可見,青年在與其他世代的社會比較中産生了非常強烈的代際不公平感。

  陳先才認為,臺灣青年政治效能感顯著提升,政治參與意識大幅提升。島內青年對自身理解政治和影響政治體系的能力的心理認知均較強,明顯不同於長期以來外界對該群體的習慣性認知。隨著政治效能感的增強,臺灣青年的政治冷漠現象有所緩解,政治參與意識轉向積極,在選舉投票率大幅攀升的同時,其政治參與方式也漸趨多樣化。

  陳先才認為,臺灣青年政治價值取向高度西化,政治行為傾向左傾化。針對“你認為最重要的政治價值有哪些?”的問題,絕大多數被調查者選擇民主(99.53%)、正義/公正(99.07%)、自由(95.92%)、公平(95.22%)、分配正義(94.05%)、世代正義(93.58%)、人權(92.65%)、平等(89.26%)等納入優先考慮的選項,他們對這些政治價值的認同遠高於對秩序(23.92%)、效率(19.37%)、穩定(14.59%)等其他政治價值的認同,形成了高度西化的政治價值取向。

  陳先才認為,臺灣青年臺灣主體意識日趨高漲,政黨傾向泛綠化。臺灣TVBS的相關民調顯示,在2008年6月、2012年3月和2013年10月,20至29歲的臺灣青年自認是臺灣人的比例分別高達76%、83%和89%,呈持續上漲趨勢,且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民眾;其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比例則分別只有13%、13%、11%,總體呈下降趨勢,且明顯低於其他年齡層民眾。雖然部份青年對藍綠政黨惡鬥感到反感厭惡,將其視為臺灣政治最大的隱憂並在政治參與過程中提出所謂“超越藍綠”的訴求,但不可否認,當前臺灣青年的政黨傾向總體上仍然傾向綠化,在政黨偏好上依然偏向支援民進黨。

  陳先才認為,臺灣青年對大陸發展與兩岸經貿合作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面對大陸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兩經貿交流合作,多數臺灣青年持有較強的危機意識。多數青年視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為“威脅”或“威脅大於機遇”。臺灣青年對大陸發展和兩岸交流合作所持有的態度顯然是防範多於信任、競爭多於合作。

  陳先才建議,為加強兩岸青年的交流,應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制度化,強化兩岸青年交流的社會資本網路;回應島內大學畢業生的利益關切,強化其情感和認同轉向的現實動力;發揮新媒體強大的議程設置功能,強化兩岸議題話語論述引導能力。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