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今日針對臺北街頭群眾抗爭頻發的問題發表社論表示,臺灣社會這種抗爭四起的現象,正是“政治塞車”的後遺症;而政治之所以塞車,則是“改革暴衝”加上“行政無能”的結果。
社論摘編如下:
最近臺北街頭每天充塞著抗爭群眾,且隊伍不斷增加。從勞工的“一例一休”之爭,同性婚姻的正反兩軍之戰,民眾抵制日本核災食品的示威活動,最近又新添了復興航空員工突襲“民航局”、及國民黨黨工包圍“黨産會”的抗議事件。這些,都還沒算上暫時休兵的軍公教隊伍。儘管蔡英文仍耽溺于她的改革大業,以為可以在最短的時間打造一個全新的臺灣,但隨著烽火連綿,抗爭四起,她也嚴重考驗著民眾的耐性。
毫無疑問,臺灣社會這種抗爭四起的現象,正是“政治塞車”的後遺症;而政治之所以塞車,則是“改革暴衝”加上“行政無能”的結果。假使蔡英文是一位魅力領袖,而她的執政團隊又是支經驗老到的精兵,或許還可堪當其“每週一改革”的志業。而如今的景象卻是,蔡英文背後站著成排指指點點的“獨派”大老,其行政團隊則是一群面露惶恐、不知所措的閣員;在這種情況下,蔡當局要用雷霆手段推動一堆半生不熟的政策,如何教民眾吞得下去?
從執政滿月時逾6成的支援度,跌到執政半年後僅剩3成的滿意度,我們不知道蔡英文如何解讀民意對她的失望:是要以“改革總會遭遇反挫”故作鎮定呢;或要以“保守勢力反撲”來自我增強?無論如何,一旦蔡英文陷入這樣的心理防衛機制,她極可能就失卻了自己的初衷。在520就職演説中,蔡英文所有的承諾可化約為一句話:“人民期待的,就是解決問題”;但執政半年來,臺當局究竟幫臺灣解決了什麼問題,或者反而製造了更多問題?
改革之所以會發生暴衝,原因有三:第一,在改革構思上,缺乏審慎的計議和利弊分析,因提不出清晰的推動藍圖,讓民眾心生疑懼。第二,在政治過程中,當局一意孤行,缺乏聆聽社會不同意見的胸襟,亦不願虛心與民眾溝通對話;第三,在決策操作上,為達一己政黨之目的,不擇手段,踰越民主法治界線而在所不惜。
事實上,民眾近期抗爭不斷,未必是反對蔡當局的改革本身,而是反對改革的目標太不明確,或是反對改革的手段太過粗暴,或者反對借改革之名行鬥爭之實,甚至是不滿臺當局踐踏民主法治。這些情況,對映蔡英文口口聲聲華麗的文青詞藻,她的“眼高手低”,乃至“心口不一”,皆是其致命傷。
以最近同性婚姻的爭議為例,蔡英文當局從未就此議題進行任何社會溝通,即讓“民法版”草案直接闖關,這當然會引起社會大眾的慌亂。蔡英文態度曖昧,結果造成正反兩派人馬劍拔弩張,甚至上街對嗆,互相鄙視,這是大家不樂見的反向發展。
如此一來,無論此一“法案”最後以何種方式收場,對社會及世代都將是一場嚴重的撕裂;這樣的結局,就是惡劣操作的必然後果。只消看民進黨內部對此議題的分歧,不分區“立委”在前方衝刺,區域“立委”在後方拉扯,即可知民間歧見之深;對此,蔡英文可以裝作看不見嗎?
無論胸中還有多少治理大計,她的改革藍圖已經出現頻頻暴衝並導致社會混亂,不僅民眾消化不良,事實上連“行政”和“立法”部門都不知道自己將走向何方。此際,蔡英文必須調整她施政的速度和方向,重新整理決策的優先順序。更重要的,是要確保她的執政團隊有能力掌握政策走向,不要眼睛望著天空,卻不留心自己腳下步履是否穩妥。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