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蔡當局選前過度承諾 選後態度傲慢

2016年11月18日 13: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18日發表評論説,蔡英文選舉前曾標榜一定是“史上最會溝通的”,還建議年輕人跟當局溝通時,若第二次講了還聽不見,第三次就可以拍桌子。言猶在耳,民眾在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一例一休砍勞工7天假、軍公教年金改革這三大案,卻看到史上最不會、更不願溝通的蔡當局。

  在年金改革過程中,蔡英文辦公室聽任有心人士扭曲事實與惡意污名化軍公教,激起10多萬人走上街頭抗議;“立法院”審查一例一休,民進黨籍“立委”陳瑩不顧在場還有“立委”高喊“不同意見”,只用1分鐘就強行宣佈無異議通過,勞運年輕人反對了幾百次,臺當局還是聽不見,早就不只是拍桌,而是直接闖入“立法院”與民進黨中央黨部,卻依然看不到有意義的溝通。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臺當局“農委會”不只提供錯誤資訊,捏造只有中國大陸與臺灣禁止進口的説法,刻意隱瞞美國等許多國家都不開放的事實,連舉辦公聽會也想以偷渡方式草率完成,終於爆發了強烈抗爭與多起流血衝突事件。

  從這三大案來看,蔡英文當局的政治溝通,夾雜了太多的扭曲、污名、粗暴、欺瞞與黑箱,不只沒有任何溝通的誠意與技巧可言,還充滿了各種不應該出現的負面元素,簡直是錯誤示範的集大成。

  政治溝通是民主社會政治領導人必須懂的基本功,溝通的最基本要素是確實認識自己,能準確掌握己方優勢、避開不足,以前瞻眼光看到威脅與機會,才能在溝通中獲取公民的最大支援。在實際溝通過程中,不能過度本位主義、以我為主,要了解公民的需求與想法,不高估自己的能耐,本于公開透明的坦誠態度跟各界互動,找出理想交集,才能訂出可預測、可執行的公共政策。

  這些政策溝通的基本原理,蔡英文當局不會不懂。儘管懂得原理,卻在實際的政治溝通中一再犯錯,使得蔡英文的民調滿意度跌落谷底,讓她浩嘆“很痛苦”。其原因很簡單,一來是民進黨在野時期及蔡英文競選階段,給了民眾太多不可行的承諾,掌權執政後發現難以推行,只好反覆上演政策“發夾彎”,強推一例一休、大砍勞工7天假就是典型的例子;二來在兩岸關係上,因為對意識形態的堅持而失去“九二共識”爭議的妥協空間,兩岸緊張情勢升高,只好設法從對日關係上尋求彌補,對日本需索一再讓步,甚至不惜違反公民的普遍情感,這正是開放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的政治背景;三來是蔡英文當局仍然欠缺治理的格局與高度,完全執政之後不見謙卑反而處處傲慢,把軍公教當成清算對象,才把好好的年金改革操作成污名化的政治鬥爭。

  在這個過程之中,執政時曾經因為類似處境而飽受民進黨批判的國民黨,如今已經在野,當然免不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儘管國民黨在政治鬥爭方面的決心與功力,都遠遠不如在野之時的民進黨,但是臺灣長期陷在執政黨治國無道、溝通無方,在野黨以牙還牙、上綱上線批判的情境中,政治惡鬥與經濟停滯問題永遠無解,臺灣註定走向衰敗。

  曾經自豪要籌組最會溝通當局的蔡英文,當然不應該坐視淪為史上最不會溝通的臺當局。畢竟臺當局無能的犧牲品,絕不是“我很痛苦”的蔡英文,而是真實生活飽受煎熬的廣大臺灣人民。

  蔡英文如果真的有心拯救這個非常不會溝通的當局,真正對臺灣有貢獻,就必須採取正確的政治溝通策略,唯坦承以對,一是對在野時期的錯誤抵制與錯誤承諾表示由衷的歉意;二在兩岸與“外交”方面,應放下政治與意識形態對抗心態,回歸真正對於臺灣發展有利的政策基本面;三則要擺脫政治鬥爭的選舉對抗思維,轉而從治理的高度,積極與國民黨等各界進行理性的政策溝通,才能讓各項重大政策重新回歸正軌。如此,蔡英文當局才有可能擺脫當前這種紛亂的政治困局,從而壯大臺灣的實力,推動臺灣再度邁向新一波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