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媒:民進黨當局應表明“臺獨”不是選項

2016年09月30日 09: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30日社論説,民進黨成立30年來,“臺獨”是重要理念,更是主要成長動能。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民進黨取得今天的完全執政地位,與其長期耕耘“臺獨”議題、高揚臺灣“主體性”密切相關。蔡英文雖然做出許多有意義的新論述,仍擺脫不掉的“臺獨”標簽,成為民進黨處理兩岸問題的最大威脅。民進黨一直很難與大陸方面建立互信,也必須不斷向美國表明無意推動“臺獨”,方能繼續獲得美國的支援。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蔡當局進退失據,恰是上述的矛盾所導致,一方面要面對來自內部“獨”派的壓力,“公投制憲”、加入聯合國等議題再度甚囂塵上,若蔡當局立場稍有鬆動,潘多拉魔盒就會打開,後果不堪設想。另一方面,則要應對來自大陸的壓力,必須保持高度克制以免兩岸重回烽火連天的局面。

  不僅如此,蔡當局面臨的問題可用內外交困形容,除了兩岸問題外,在臺灣內部包括社會福利、教育改革、能源和産業政策,以及轉型正義等諸多問題,也隨時都可能引爆民間抗爭,讓蔡當局疲於應付。

  外部壓力和內部矛盾並非各自獨立,反而是相互作用,若無法有效處理兩岸關係,兩岸之間就會持續陷入危機,而蔡當局的團隊恐怕就要時刻處於危機處理階段,根本無暇思考臺灣向前進的問題,上述內部議題自然也會受到衝擊,加劇臺灣社會的內部矛盾。相反地,臺灣內部問題其實也可透過兩岸合作來加以解決,臺灣當前最大的問題就在經濟,若蔡當局能夠拋開政治干預,讓兩岸經濟合作持續深化,而只在收入分配和公平正義的問題上多所著墨,未來臺灣經濟再起應可期待。

  但問題在於,民進黨當局尚難理性處理兩岸問題,反而深陷意識形態不能自拔,對大陸所關注的“九二共識”採取堅決的回避態度,這當然不是一個成熟政黨的作為。某種程度上,民進黨已經被自己過去30年的歷史所綁架,無論政黨層面還是黨籍政治人物,過去都以煽動“反中仇中”情緒來凝聚社會支援,現在縱使全面執政,也難改長久以來形成的慣性思維,動輒以激烈言辭批判大陸,至於政策層面的“去中國化”舉動也是所在多有,這必然無助於民共之間建立互信。

  民進黨建黨已經30年,應該嚴肅思考轉型之策。今年開始民進黨實現了全面執政,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動輒癱瘓議事、焦土作戰的鬥爭型政黨,反而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角色的質變,既然掌握行政、“立法”,地方層級也同樣在多數縣市執政,那麼就應該學會以執政者的思維來看待整個臺灣問題,切勿再為一黨之利而影響全臺灣的發展前途。也只有在此思維背景之下,民進黨方能重新檢討自己的兩岸政策。

  既然是全面執政者,就應該意識到臺灣只有與大陸改善關係,才能獲得和平的外部環境,也才能為推動內部改革爭取最大空間。因此,民進黨應該拿出執政者的擔當,正面應對大陸的核心關切和未來兩岸的走向,切勿再以消極態度逃避兩岸問題的解決。

  首先,民進黨應該拿出勇氣面對“臺獨黨綱”的問題,既然蔡當局已經認識到維持現狀是主流民意,而國際上也無推動“臺獨”的空間,那就不應該繼續在此問題上自我催眠、虛耗精力。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時代力量黨和民進黨內基本教義派失去立基點,此後再難在此問題上綁架民進黨。如果民進黨不能廢棄神主牌,至少蔡英文當局應該宣告“‘臺獨’不是民進黨當局的政策選項”。

  接著,民進黨應該拿出決心在民進黨黨內嚴明紀律,規範黨籍政務官與民選首長言行,避免傷害兩岸關係大局。至於臺當局的相關決策,也應該在充分考量兩岸大局的基礎上全盤籌劃,推動積極性兩岸政策。

  而立之年的民進黨,是以實際行動調整兩岸政策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