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反課綱”運動愈演愈烈,參與學生揚言不撤銷新課綱就不撤離“教育部”。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説,同反服貿運動一樣,“反課綱”運動雖然抗爭主體是學生,但實際上幕後黑手是民進黨,學生們認為只要強力抗爭,便可達到撤銷新課綱的目的。島內“街頭領導決策”的荒謬現象令人憂心。
評論摘編如下:
島內“反課綱”運動鬧得沸沸颺颺。一群反對國民黨微調高中歷史課綱的學生和其他民眾上週五翻過圍欄,聚集在臺當局“教育部”辦公樓前,與守在辦公樓門口的警察對峙,並揚言“教育部”不撤銷新課綱,學生就不會撤離“教育部”。這種像小孩子式的任性口氣突顯了臺灣部分青少年不理性、不成熟的處事方式。有臺媒指出,“學生抗議課綱,當然也是出於對自己受教權的關切,但其中出於情緒者多,基於對課綱的理性認識者少;也因此,雖然懷著革命的情操進行抗爭,從民主社會來看,卻難脫‘少數暴力’的批評。”
針對“臺獨”分子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在課綱中滲透大量“去中國化”以及“皇民史觀”的內容,國民黨當局去年開始微調高中歷史課綱,把“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中國”改為“中國大陸”等。但民進黨和反課綱學生卻以“黑箱課綱”為由反對實施新課綱,併發起一波又一波衝擊“教育部”的行動,儼然去年3月反服貿“太陽花學運”的翻版。從這兩個以學生為抗爭主體的事件來看,島內部分青少年思想偏激、情緒化,缺乏理性思考。這與他們多年來接受的偏頗史觀有關,也受到近年島內民粹主義氾濫的影響。
臺灣現今年青一代,過去十多年正處於中小學的學習階段,是人生觀和身份認同的重要形成時期,但深受“臺獨”教材荼毒,對歷史事實是非不分,也降低了對祖國的認同感,更缺乏對大陸發展現況的了解,因而在國家民族認同上思想偏頗,影響判斷力。尤其當民進黨政客在一旁搖旗吶喊、火上加油時,讓一些學生誤以為得到社會支援,遂做出暴力抗爭之舉,殊不知是掉進了民進黨的政治陷阱。該黨數月前擬訂選舉策略時,就已把“反課綱”作為首波攻勢,意在把國民黨當局搞得灰頭土臉。
“反服貿”運動和“反課綱”運動中,雖然抗爭主體是學生,但實際上幕後黑手是民進黨:去年反服貿人士佔領“立法院”後,民進黨“立委”擋在門口不讓警察清場;今年民進黨不僅全力聲援反課綱學生,還出錢資助“反課綱”所需物資。有民進黨撐腰,“反課綱”學生更加有恃無恐、自以為是了。
其實,當爆發課綱爭議後,島內“教育部”已作了不少讓步,包括新舊課綱並行、有爭議的部分不列入考試內容,但“反課綱”學生得寸進尺:不撤銷新課綱,誓不罷休。小小年紀竟有此狂妄之態,顯然是因為去年“反服貿”佔領“立法院”後,“立法院”同意先訂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後才審查服貿,以致服貿迄今未能在島內生效。後來民進黨等反核人士向國民黨政府施壓後,“核四”被迫封存。於是“反課綱”學生如法炮製,認為只要強力抗爭,便可達到撤銷新課綱的目的。
有臺媒曾以《臺灣能淪落到聽命街頭群眾指揮》為題發表評論,對島內“街頭領導決策”的荒謬現象表示憂心。如今臺灣正再一次上演這樣的鬧劇,是否會重蹈“反服貿”的覆轍,各界高度關注。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