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內對必須有新的兩岸政策有高度共識,但對何為新的兩岸政策則沒有共識,究其原因,依然是受“臺獨”理念束縛。國民黨前“國安秘書長”蘇起在華山論劍時建議民進黨放棄“臺獨”,有“臺獨基本教義派”就認為認為“臺獨”是民進黨的底線,沒有“臺獨”就沒有民進黨。果真沒有“臺獨”就沒有民進黨嗎?翻開民進黨歷史,民進黨在成立之初,成員組成複雜,並非就是天生的“臺獨黨”,其成立之初主張“住民自決”,加上其“民主自由法制”等主張,等等,基本以“民主自決派”為主,只是後來才演變成“臺獨黨”。而後民進黨也經歷過一定的轉型,其標誌為1999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
應該指出,“臺灣前途決議文”是民進黨根據當時的條件,識時務地進行改變。從開始的“非臺獨黨”到“臺獨黨”,從鼓吹“急獨”到“臺灣前途決議文”,雖然還未改變其實質,但畢竟進行了一定的轉型。由此可見民進黨也是根據形勢在不斷改變,改變並非不可能,尤其是在當下“臺獨”顯然已經不合時宜的狀況下。如今的民進黨,黨內務實人物雖看清形勢,力圖改變,但終因“臺獨”包袱沉重,欲進還退,進退兩難
在國際政治舞臺的競逐中,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臺灣和大陸的關係也是如此,未來兩岸關係在經濟整合中,必然走在一起,走向“一個中國”,這是大勢所趨。大陸提出“一個中國框架“,展示大陸在反對“臺獨”底線上更新更靈活的對臺政策。民進黨如果想和大陸對話,加入兩岸和平進程,重新上臺執政,就應該順應大勢放棄“臺獨”,將本土意識納入一個中國框架,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族;就應該認識到,民生變化民意也會變化,從而下決心以臺灣百姓的福祉為重,卸下包袱,推動進一步轉型,若非如此,民進黨2016年的“最後一哩”路,恐怕仍然何其遙遠。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