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道,臺灣民眾3日為洪仲丘舉行遺體告別式,並在凱道舉辦晚會,晚上8點鐘,主辦單位宣佈全場人數已經突破25萬人。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社評,以此次臺灣民眾運動入手,分析民進黨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並得出結論:民進黨街頭運動從第一線退到第二線,藍綠鬥爭已進入全新階段。
社評摘編如下:
臺北凱達格蘭大道8月3日出現一場號稱25萬人參與的街頭運動,群眾在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前形成一個白字十架圖形追悼在軍隊遭淩虐致死的年輕士兵洪仲丘,現場在主辦單位帶動之下激情感人。這場政黨色彩似有似無的抗爭寫下臺灣民眾運動新頁,對街頭起家的民進黨有著錯綜複雜的影響。
這場活動源於家住臺中的成功大學畢業生洪仲丘7月3日退伍前夕被部隊淩虐致死。一個名叫“公民1985行動聯盟”的組織隨即投入聲援,在網路上發起活動、募款,臺灣媒體連續一個月幾乎全天候報道。8月3日滿月追悼會前,聯盟也曾號召群眾赴“國防部”前靜坐抗議。軍方被包圍後,一度請辭被慰留的“國防部長”高華柱旋即下臺。“行政院長”江宜樺3日晚間凱道活動進行時同步召開記者會提出回應。馬英九除日前親自赴洪家致意,8月4日又出席洪仲丘告別式。
凱道追悼洪仲丘活動透過網路,産生驚人擴散力。惟激情過後,網路上開始出現論戰,熱烈討論“公民1985行動聯盟”究竟是不是民進黨外圍組織?這是不是一場“綠骨白皮”活動?有人咬定“公民1985行動聯盟”其實是民進黨青年軍,認定散兵遊勇根本不可能有在凱道辦活動能量,遑論秩序井然的群眾運動一波又一波。而且幾次活動都有民進黨天王以“公民”身份參與,可能披綠袍選臺北市長的臺大醫院醫師柯文哲還上3日晚上凱道的主舞臺。綠營則反指這是藍營的污衊。
綠營否認主導洪案群眾運動,事關活動正常性與未來發展。就如同之前的“反核四”、“抗議苗栗大埔拆民宅”、“反媒體壟斷”等案,究竟是發起者政治傾向接近綠營,民進黨認同其主張予以聲援,還是如部份藍營人士所指控,這是民進黨外圍組織所為。
相關爭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7月31日在高雄醫學大學以“專業者的社會參與”為題演講提到,“民進黨已被體制所馴化,已經變成當局部門的一部分,要再回頭走向運動型政黨有點困難。”對照最近的發展,可從幾方面來觀察其可能發展,第一、如蔡英文所言,民進黨已被體制馴化,失去上街頭能量;第二、臺灣人厭倦藍綠惡鬥,民進黨從群眾運動第一線退到第二線;第三、民進黨主打的兩岸、政治議題都沒市場了。其實這三點都是現在進行式。
我們可以回顧,民進黨過去這幾年所辦的活動,如2010年號稱有10萬人參加的反ECFA等等都過度仰賴機械式動員,要靠遊覽車載人壯大聲勢,不算真正成功。以最近的反核四和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案為例,民進黨一再揚言獲主流民意支援,服貿協議會導致數百萬人工作不保云云,卻連最基本的動員都做不到。“立院”外喊衝喊推的都是“獨派”社團吆喝來的老人居多,正牌的民進黨組織反而是做壁上觀。
民進黨當前最大困境在於主推的兩岸、政治議題都沒什麼市場。不管是反服貿協議還是反核四,骨子裏都是“反商”,做生意的人看了就怕。以反核四來説,林義雄先前為爭取核四“公投”全臺苦行,現在馬英九要“公投”,民進黨又説不能“公投”要直接停建核四。陳水扁時期,臺當局在2000年因停建核四搞砸經濟,反服貿和反ECFA一樣會失去很多商機,民進黨橫豎是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
左右為難的民進黨伺機從公共議題出手,從群眾運動第一線退到第二線是愈來愈明顯的發展。換言之,民進黨現在有兩條路線,第一,兩岸與主權等傳統政治議題分量重但棘手,情勢所逼,綠營願意接受和大陸交流,但不會輕易在主權上做退讓。
第二,民進黨結合甚至主導反對當局的運動,隱身在群眾運動之後,在2014“七合一”地方選舉、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前,類似的反對當局運動的遍地開花是免不了的。藍綠鬥爭已進入全新階段。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