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反服貿協議豈能人云亦云?

2013年07月31日 08: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隨著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臺灣“立法院”進入審查程式,島內部分團體的“反服協”聲音又死灰複燃了。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一些人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最可惡的還是,無中生有、以訛傳訛,許多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已陷入一種非理性的人云亦云。

  評論摘編如下:

  隨著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臺灣“立法院”進入審查程式,島內部分團體的“反服協”聲音又死灰複燃了。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昨天批評,服貿協議爭議延燒至今,已不是理性的辯論,而是造謠與辟謠的對抗,很多沒有發生的事情卻一再被渲染。這是自兩岸簽署服貿協議一個月以來,馬英九罕見地對“反服協”人士撂下重話。這段時間馬當局各部門開足馬力,如實、客觀地向業界和基層解釋服協的內容和好處,但一些人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最可惡的還是,無中生有、以訛傳訛,許多質疑和反對的聲音已陷入一種非理性的人云亦云。

  馬英九説,不少質疑服協的理由都不堪一擊。此話絕非輕狂之言。“反服協”人士為了把服協“塑造”成洪水猛獸,四處散播錯誤資訊。既然是謊話和鬼話,自然就經不起推敲和檢驗。例如,臺聯黨主席黃昆輝説,計程車行業開放陸資,擠壓本地車行的生意;但事實是臺灣根本就沒有向大陸開放客運市場。有人説,臺灣向大陸開放服務業市場,將衝擊島內400萬勞工的生計;但事實是根據服協,臺灣並未開放大陸勞工入島,相反,臺灣開放陸資入島四年來,陸資為島內創造了近7000個職位。

  “反服協”聲浪之所以在島內“經久不退”,主要是因為發起者和操作者中不乏資深政客和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理性的身份”令不明就裏的基層民眾更容易上當。昨天一份聲稱是知識界與藝文界的“共同聲明”批評服協是“違反民主價值的黑箱作業”,因而必須重新談判。其實,這份“聲明”的發起者不過區區數人,何以能代表知識界和藝文界這兩個龐大的群體?充其量只是部分人的意見。至於“黑箱作業”則是抹黑之詞,馬當局在簽署服協之前已多次與業界溝通。其實,一般人擔心“黑箱作業”,是憂慮協議對臺灣不利,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以文化産業為例,臺灣開放大陸影片入島的數量從10部增至15部,但大陸卻無限制地允許臺灣方言片登陸,並批准大陸影片到臺灣進行後期製作。這對島內文創産業是一大利多。大陸市場何其大,臺灣方言片可登陸,意味著票房增加。再者,大陸年産將近800部電影,開放陸片赴臺進行後期製作,為具備技術優勢的臺灣電影業者引入商機。

  兩岸服貿協議涵蓋島內不少行業,臺灣民眾關注協議內容,甚至提出疑問也無可厚非,但應建立在理性的思考和客觀的分析上,不應造謠惑眾,也不應逢中必反。對於臺灣一些人擔心的美容、印刷等衣食住行等行業,外資早已進入臺灣市場。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