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建立軍事互信 避免擦槍走火

2013年06月25日 08:1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兩岸黃埔軍人及其親屬聚會成都,尋訪抗戰史跡,共話“中國夢”。臺灣退役將領建議——建立軍事互信 避免擦槍走火

王文燮(左)和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林上元在抗日烈士群像前合影。

  借第七屆黃埔論壇在四川舉行之機,海峽兩岸的黃埔人及其親屬120余人近日齊聚成都。跟尋常的論壇不同,每一次的黃埔論壇,更像一次同學會、親友會和聯誼會。主題發言時,每一位的開場白,都是“各位學長、各位同學”;參訪途中,見得最多的是兩岸黃埔人相約拍照留念或是老友般的家長裏短。黃埔論壇不僅親情洋溢,而且立意高遠。

  客觀呈現抗戰史

  6月17日,成都建川博物館內的中國抗日壯士群雕廣場上,與會人士向英烈敬獻鮮花、默哀致意。這裡的人物,不分黨派和地域。在這裡,不少黃埔後人找到了自己父輩的雕像。林爽爽,程子華將軍之女;戴澄東,戴安瀾將軍之子;陳知進,陳賡將軍之女……佇立在父輩的雕像前,他們感慨萬千。徐小岩在父親徐向前元帥的雕像前接受記者採訪。他説:“黃埔將士浴血奮戰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一個民族不能忘記自己的歷史,緬懷歷史、緬懷抗戰英雄,兩岸同胞要共同從中汲取精神和動力。”

  200多尊雕像,站在各自戰鬥過的區域,組成一幅中國地圖。蔣介石、宋美齡站在重慶,李友邦站在臺灣。李友邦將軍,黃埔二期生,是抗戰時期臺灣第一位返回大陸組織抗戰的著名愛國將領。“我們希望大家可以記住每一位為抗戰出過力的中國人,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説,博物館還有老兵手印廣場,陳列著4000多位抗日老兵的手印,他們來自海峽兩岸。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了解抗日戰爭,大陸願意客觀地呈現那段歷史,非常不容易”,臺灣退役上將、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文燮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用7年時間編寫了《中國抗日戰爭真相》一書,也正是為了更全面呈現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日的歷史。

  共同記憶兩岸要珍惜

  王文燮説,“例如長城,有多少人知道抗戰期間那裏發生過激烈的戰鬥?共同抗日不僅是兩岸黃埔人的共同記憶,也是兩岸增進認同的寶貴財富。”

  建川博物館裏,不少抗戰文物是當事人或後代捐贈的。衛智指著一支鋼筆對記者説:“這是我祖父衛立煌將軍1937年從香港帶回來送給將級軍官的。”記者又看到戴安瀾將軍抗戰時期的專用信紙,詢問戴澄東,他點點頭,“把這個捐贈出來,希望可以幫助後人更多了解那段歷史。”徐小岩捐出了徐向前元帥曾經的座椅。這次,林爽爽、陳知進也分別向博物館捐贈了新近整理出版、記錄父輩和那段歷史的書。

  王文燮也帶來了《中國抗日戰爭真相》和1945年日本降書複製精裝版。樊建川介紹,博物館裏有不少來自臺灣同胞的捐贈。連戰、蔣緯國、蔣孝嚴的都有。在郝伯村的一張老照片前,樊建川講了一段故事:郝參加過抗日戰爭,也曾隨遠征軍赴緬作戰,這張照片是郝先生1942年拍的。“到臺灣拜會,我就提出希望郝先生可以給我一些他在抗戰時期的資料物品,郝先生想了又想説,留下幾張照片,都讓我帶走。”

  不難看出,兩岸黃埔人都對還原那段歷史有義不容辭的擔當。“那是因為歷史中有認同,要讓兩岸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了解那段歷史。而對歷史的認同是對現實認同的基礎,如何尋找未來兩岸關係的正能量?增進深層次的認同是關鍵。這也是黃埔精神的當下歷史責任。”歐陽維,《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之孫,其父是黃埔十六期生、黃埔同學會原副會長田申。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