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謝長廷入“中委會”對其政治前途有利

2013年05月09日 13:0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人事佈局再成外界關注焦點,謝長廷也終於答應加入。香港中評社8日刊載專論文章分析謝長廷加入“中委會”對民進黨及其個人的影響。文章指出,謝長廷加入“中委會”對其個人未來的政治前途有利,但民進黨“中委會”未來道路仍充滿種種政治權謀。而民進黨若想憑藉“中委會”實現兩岸政策調整和政黨轉型也將會遇到更多的挑戰。

  全文摘編如下:

  近日來,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人事佈局再成外界關注焦點。據媒體報道,5月6日民進黨“中委會”終於完成最後一塊“拼圖”,原本婉拒參加的謝長廷,終於點頭答應加入,這讓民進黨“中委會”在去年11月21日成立後,歷經5個多月最終成型。至此,民進黨“中委會”除黨主席蘇貞昌親自兼任召集人外,成員包括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前“閣揆”遊錫堃、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高雄市長陳菊、臺南市長賴清德、前“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和前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共8人。而“中委會”能否為民進黨帶來新的轉機,值得深入觀察。 

  眾所週知,兩岸政策長期以來就是民進黨的最大短板,而去年初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失利的癥結也恰恰在於此。選後民進黨內要求正視兩岸現實,呼籲正面與大陸接觸的願望一度高漲。但隨著蔡英文辭去黨主席一職,特別是去年5月民進黨主席改選,民進黨又重新回到為了權力爭相卡位競逐的老路上來。在5月舉行的黨主席改選中,蘇貞昌受到黨內派系的多方“圍剿”,雖然最後勝出,卻是贏了黨主席的位子而輸了“人和”的裏子。這樣的直接後果是,黨內各派系不是出於民進黨未來轉型發展的前途,而是出於爭取和維護自身派系在地方選舉、黨主席之爭乃至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提名等一系列選舉利益為優先考量,民進黨內部關於兩岸政策等諸多議題始終無法達成共識,黨內充斥著太多的派系恩怨和競逐情仇,這也讓身為黨主席的蘇貞昌整合黨內資源、凝聚黨內共識具有超高的難度。 

  從民進黨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的過程來看,每一步都充滿著黨內政爭的權謀。在“中委會”的定位上,按照當時的設想,蘇貞昌在當選並接任主席後,除了恢復“中國事務部”,作為黨中央兩岸政策的研究幕僚機構之外,還將新設位階較高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作為與大陸進行交流的平臺,並向謝長廷作出兩項承諾:一是在上任後成立承擔“民共交流平臺”職能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二是將會邀請謝長廷擔任該委員會的“主委”。正是這兩項承諾,促成了謝長廷的登陸“開展之旅”。 

  但隨著謝長廷去年10月初赴大陸進行“開展之旅”成果凸顯,進一步提升了謝長廷在兩岸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謝在民進黨內特別是兩岸議題方面的能量。而蘇貞昌面對謝長廷的強勢,顯然擔憂其“功高蓋主”,威脅到自己的政治地位。而且謝訪陸之行,黨內各派系也多給予了冷嘲熱諷,“獨派”還進行了猛烈的撻伐。這對於一向謹小慎微的蘇貞昌而言,如果啟用謝長廷任“中國事務委員會”負責人,無異於在民進黨內投下政治震撼彈,不僅自己黨主席位置會受到衝擊,就連目前的黨內格局也會受到衝擊,蘇所依賴的“獨派”更不會答應。因此出於種種政治考量,蘇貞昌決定棄用謝長廷,最為穩妥的辦法就是自己親自執掌“中委會”。對於蘇貞昌打著“中委會”之名,行壓制黨內派系之實,各派系也都心知肚明。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