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如何突破瓶頸 汪辜會談20年後尋啟迪

2013年05月02日 08:3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啟示

  汪辜會談20週年之際,會談的親歷者以及兩岸學者紛紛發表文章,披露當年不為人知的細節,肯定會談的歷史意義。

  “資料顯示,北京對臺北單方面的讓步特多。”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在文章中透露,在談判議題上,“北京原本希望依照它在國際上多年談判的慣例,先談原則再談細節,先談大事再談小事。但臺北卻希望由小事談起,循序漸進。北京也同意並接受。一直到今天仍是如此。”此外,會談選址、談判和協議文本的諸多細節,許多都是臺灣提出要求,大陸善意地配合臺灣的需要。

  海基會前副秘書長李慶平認為,汪辜會談是兩岸由敵對緊張進入對話緩和、歷史性的關鍵時刻。會談經驗可貴,兩岸分離數十年,協商必然有歧見,“求同存異”為兩岸增進交流與相互了解、體諒的“不二法門”。

  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回憶説,從汪辜會談開始,兩岸間的任何會談與協商就有了模式可循,包括談判形式、如何舉行預備會議、談判團隊人選、簽署文件如何發表等。可以説,目前兩岸間所有談判協商的框架格局都是由汪辜會談開始。20年間,兩岸情勢並非一帆風順,領導高層更歷經多次變動,但均無礙于兩岸關係前進的方向,顯示出汪辜會談所代表的精神,是兩岸所一致認同的核心價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撰文指出,汪辜會談給後世留下最重要啟示,是沒有“一中”原則,兩岸事務性談判、政治談判都成不可能;其次,兩岸執政者理應順應歷史潮流、回應民意需要;其三,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是兩岸處理分歧的根本方法,兩岸決不能蹉跎歲月,應儘早開啟兩岸政治對話。

  典範

  汪、辜二老,一為儒宦,一為儒商,同樣酷愛中華文化,同樣學貫中西,儒雅倜儻,喜愛京劇,二老晚年為兩岸大業嘔心瀝血,留下人間絕響,其品格學養、風骨風采,堪為後人典範。

  時勢造英雄,英雄反過來推動時勢。誠如蘇起在文章中説:“沒有汪辜二老的溫文儒雅及舉重若輕,‘汪辜會談’不可能那麼迷人。沒有海基會與海協會眾多工作人員的無比耐心與努力,整件事不可能那麼順利圓滿。”

  2005年,國共領導人跨越海峽進行了長隔60年的握手,但辜、汪二老也在這一年先後辭世。汪道涵先生在辜振甫先生去世後,給他的家屬發去唁電稱:“汪辜會談,兩度執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兩岸之道,唯和與合,勢之所趨,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終能秉持‘九二共識’與‘汪辜會談’之諦,續寫協商與對話新頁。庶幾可告慰先生也。”

  與汪辜會談之前相比,今天的兩岸,制度化交流早已步入正軌,和平發展也已深入人心,人員往來、經濟交流的藩籬都已拆除殆盡,大環境不可謂不佳,唯臺當局仍視政治對話為禁區。兩岸問題錯綜複雜,必然要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規律。但歷史也呼喚汪、辜式的政治人物,為民族大義與民眾福祉,以胸襟與智慧勇續新篇,早日奠定更穩固長遠的兩岸關係大局。(記者 王平)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