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文章截屏圖
島內社會向來熱鬧,媒體似乎從未因欠缺話題而發愁。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紛紛擾擾的藍色、綠色甚或桃色新聞事件中,總能翻揀到幾句趣語乃至拈出幾個“畫龍點睛”的詞彙。如果把每個詞都比喻成一道菜,那不同的廚師會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食客也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來。
“笨蛋”
“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被罵笨。”國民黨大佬吳伯雄“直諫”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的這句話,本為緩頰,卻竟一語成讖。
英國《經濟學人》亞洲版最新刊登了一篇標題為 “Ma the bumbler ”的文章,被好事的島內媒體翻譯成“笨蛋,馬英九”並廣泛轉載。文章將馬英九形容為“失去光環的前萬人迷”,而據傳《經濟學人》又是馬英九所“高度在意”的雜誌。“笨蛋”説一齣,輿論譁然。
《經濟學人》雜誌社20日表示,把bumbler翻譯成“笨蛋”是“嚴重誤譯”,該詞只是形容一個人“行事猶豫”,絕無侮辱意味。或許像部分媒體那樣,翻譯成“笨拙”更好一些。
其實無論是“笨蛋”也罷,“笨拙”也好,背後的典故大家都心知肚明。當年戰功赫赫的老布希和年輕氣盛的克林頓競選美國總統,後者一句“笨蛋,關鍵是經濟”的口號就驚醒無數民眾並最終獲勝。“笨蛋説”與“丐幫説”一樣,麻辣十足,發酵的根子,還是在島內經濟上面。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