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選檢討報告初稿,主軸圍繞在蔡英文所稱的“大環境對民進黨不利”,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這種虛應故事的檢討方式,顯現該被檢討的蔡英文敗而不認錯,也等於承認主流民意排斥了民進黨,對民進黨“執政”失去信賴感。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就必須面對“大環境”,當“小環境”與“大環境”有顯著落差時,“大環境”自然不利於民進黨。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選檢討報告初稿,主軸圍繞在蔡英文所稱的“大環境對民進黨不利”,這種虛應故事的檢討方式,顯現該被檢討的蔡英文敗而不認錯,也等於承認主流民意排斥了民進黨,對民進黨“執政”失去信賴感。
民進黨陷溺于“小朝廷”思想,不自覺地滿足於所擁有的“小環境”,黨工長期來在某些耕耘有成的地區,與支援者相濡以沫自我陶醉。“小環境”雖可培養出小勢力,區域性選舉乃有“綠色板塊”之説,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就必須面對“大環境”,當“小環境”與“大環境”有顯著落差時,“大環境”自然不利於民進黨。
何謂“大環境”?譬如臺灣與大陸交流,其中有政治議題,也有經濟議題,不是“小環境”的視野所能解決。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一週出現對民進黨不利的情勢,例如包道格(前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來臺發表認同“九二共識”談話,島內重要企業主站出來力挺馬英九,這些都是“大環境”,選舉結果顯示主流民意不允許“大環境”被破壞。再如“要不要‘特赦’陳水扁?”主流民意基於法律面、道德面是反對的,但蔡英文為了避免刺激“小環境”裏的某些人,閃爍其詞不給答案,“大環境對民進黨不利”,豈為偶然?
五市選舉時,蔡英文以黨主席身分宣稱“反ECFA為民進黨五市候選人共同政見”,還發動群眾遊行,後來發現民意反撲又改説:“延續前朝政策。”言詞反覆,主流民意對她不放心,便反應在選票上。
呂秀蓮説:“檢討報告看起來好像都在檢討國民黨。”國民黨既贏了選舉,檢討國民黨等於反民意。民進黨重要幹部遊盈隆認為檢討報告“不科學,不客觀,不嚴謹,不全面,給人感覺避重就輕,虛應故事。”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則痛批:“檢討報告得了‘失憶症’,忘記是怎麼輸掉選舉的。”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已經過了一個多月,民進黨敗選檢討報告才完成“草稿”,原因無他,就是不敢面對自己,明知關鍵何在,但不敢“秉筆直書”,只因怕得罪“小朝廷”的派系,也怕得罪綠營基本盤。民進黨不敢融入主流民意的“大環境”,才是敗選的主因。
民進黨曾經扮演“改革者”,如今在“小環境”裏有了小權小勢,竟已成為最懼怕改革的政黨,在大是大非之前,怯懦畏縮,張皇失措,甚至積非成是,還硬拗瞎掰。在如此黨性下,民進黨挫敗時只會怪“大環境”,蔡英文更不知自我檢討,也就其來有自。
這次臺灣地區領導人、“立委”“二合一”選舉,南部選民對民進黨的支援率,竟比2008年該黨氣勢最低時還要低,但有好幾個選區,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得票數還高於蔡英文得票數,顯示民進黨賴以自保的“小環境”正在崩解,黨猶兀自困守在“小環境”,“立委”候選人則看出這個勢頭而向“大環境”靠攏。
民進黨敗選之後,黨內某大佬説:“民進黨若不大改革,會成為長期的在野黨。”不啻當頭棒喝,大破而後方能大立,民進黨聽見了嗎?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