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晚報》4月10日刊載社論指出,在民進黨“總統”初選第一場“政見會”後,蔡蘇應在第二場中有較多正面論述和意見交鋒,但蔡蘇只要多一點正面論述,就難逃一個檢驗點:如何使“政見”具體可行,而非只在抽象語言上面過招?社論直言:蘇蔡必須多一些具體“政見”,不然的話,講空話的“競賽”有誰捧場。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候選人初選第一場“政見會”,各方觀察和評論都差不多:蔡英文、蘇貞昌皆求平穩不出錯,許信良則敢放手一搏。求平穩,就顯得保守,只在詞彙上講究;放手一搏,相對表現出的信念和政策訴求都寬廣許多。
依蔡、蘇、許三人在政見會上的策略來看,大概蔡蘇都不太寄望透過政見會能改變他們的支援度或既有形象,以至於只要不出錯即可,至少不給對手製造機會。相對地,許信良很清楚自己勝算不大,而借錢登記初選所希望獲得的舞臺,便是闡述自己的理念,以求獲致社會大眾的支援。因此三人之中,許信良明顯最想搭“政見會”的列車。這也是許給人較能揮灑、而蔡蘇落于空洞的關鍵吧!
有了第一場的經驗,第二場“政見會”,蘇蔡應該會有較多的正面論述與意見交鋒,不然“政見會”的鋒頭無疑會被許信良給搶走。但蔡蘇只要多一點正面論述,就難逃一個檢驗點:如何使“政見”具體可行,而非只在抽象語言上面過招?
為了怕閃失“中間選民”,蔡蘇都選擇“側鋒批馬”代替“正面論述”的策略。但到底他們心中的藍圖為何?這藍圖有無可能只是為了“騙選票”而已?臺灣地區前途終究有何路可走?這些冷酷議題,豈能只靠空洞、抽象的詞彙來填補呢?
爭取出線的蘇蔡兩人要理解,爭臺灣地區領導人的位置不是靠“反對”,而是要靠具體的“政見”訴求,尤其在“中間選民”之間,不是靠“不説什麼”,而是要靠“講清楚什麼”來讓“選民”抉擇。兩岸關係為眾所矚目,外界也認為這是馬英九爭“連任”最大的憑靠,尤其國際間亦關注區域穩定。蔡蘇一再抨擊馬英九,卻又提不出確切指控和替代方案,就給人“又玩戴帽子老把戲”的觀感,這恐怕不是“大選”的有效對策吧!
蘇蔡必須多一些具體“政見”,不然的話,講空話的“競賽”有誰捧場。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