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的社論中説,近來有兩條新聞,看似毫不相干,卻是因果呼應。一是第二屆東亞峰會在菲律賓舉行;另一是中國大陸官員張曉強在臺北指出,台塑集團提出的“大乙烯計劃”,有機會“登陸”。
社論説,在這樣的背景下,談台塑的大乙烯計劃,尤生感觸。依王永慶的看法,其實也不一定要在中國大陸設廠;他説,若能開放大三通,大乙烯計劃亦可留在臺灣來做。
若將上述兩則新聞放在一起看,從東亞峰會可以感知臺灣將更趨邊緣化,從台塑大乙烯計劃則可感知企業仍在期待出現“根留臺灣”的條件。
社論分析説,在東亞峰會的“十加”架構中,臺灣與東協諸國的經貿互動相當密切,當“十加”的運作因關稅減免等措施而愈趨緊密時,被排除在外的臺灣企業出走而造成空洞化的風險必將愈形增加。
臺灣的主政者,一向只視“西進”為政經風險;然而,“南進”與“西進”的差異其實僅在政治心理上的感覺不同。其實,臺灣政經的主要危機在於不能“根留臺灣”;而在於一方面臺灣內部的資源留不住,另一方面島外的資源亦引不進來。“西進”不能根留臺灣,“南進”亦不能“根留臺灣”。而類似“十加”的國際情勢變化,將使臺灣更趨邊緣化,亦使“根留臺灣”的條件愈趨惡化。
接下來的問題是,試問:當臺灣愈來愈邊緣化以後,對中國大陸的經貿依存度將會下降,或反而更上升?答案是,一定更上升。因為,舍中國大陸,臺灣將更無出路。
社論指出,討論至此,朝野必須嚴肅面對王永慶大乙烯計劃的進退問題。王永慶説,倘若實現大三通,大乙烯計劃也可留在臺灣來做。這樣的論點,是將大三通視為“根留臺灣”的條件。
隨著時空的移變,“三通賣臺論”,卻漸漸變成“三通愛臺論”;如王永慶的觀點,則是直接點明瞭“三通才有利根留臺灣”。
社論最後説,王永慶不但可敬,而且可愛。九十歲的他,還在期待三通,還想把大乙烯計劃留在臺灣。
(驛雨冰)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