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正是祭拜祖先、追思慎遠的日子。4月4日,丁酉(2017)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黃陵舉行。萬餘名海內外中華兒女齊聚黃帝陵,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這其中也包括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陳鎮湘、新黨主席郁慕明等在內的臺灣同胞參加。
但是,在海峽對岸,蔡當局以“時間相近”為由合併舉行“2017年向先祖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及“中樞遙祭黃帝陵”,實際上就是取消了每年一度的“中樞遙祭黃帝陵”,這樣的做法讓人大跌眼鏡,不禁感到民進黨的“去中國化”行動又向前邁了一步。
不再祭黃陵
清明時期舉行遙祭黃帝陵早在國民黨政權赴臺之初就已有之,為的是讓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兒女能夠發揚中華民族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由“內政部”主辦,在臺北圓山“忠烈祠”舉行遙祭儀式。
即便在鼓吹“兩國論”、“一邊一國”的李登輝、陳水扁時期,臺“內政部”也一直延續傳統舉行遙祭。2009年4月3日,時任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馬英九一改過去由“內政部長”代表主祭的慣例,親自主持遙祭典禮,並成為1949年後第一位主持遙祭黃帝陵典禮的臺灣當局領導人,以顯示臺灣和大陸在文化、歷史上同根同源、兩岸一家的關係。
中國國民黨領導人連戰及夫人、吳伯雄、江丙坤、林豐正、陳鎮湘,及新黨主席郁慕明、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也都先後登陸親自到黃帝陵進行謁陵祭祖。
而蔡英文上臺以來,目前已是第二次取消遙祭黃帝陵。去年520就職後,蔡英文僅向“國父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而按照慣例,過去的領導人都會在臺北圓山“忠烈祠”隆重舉行遙祭黃帝陵。
小動作頻頻
俗話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取消祭黃帝陵的做法也同樣有所醞釀。近些年來,不論在朝或在野,民進黨人對遙祭黃帝陵的活動都表示極力反對。曾有民進黨“立委”提案取消遙祭活動,説“臺灣不應祭拜中國的圖騰”,“獨派”亦叫囂“臺灣人的祖先原住民,不是黃帝”。
事實上,在取消祭黃帝陵之前,臺當局及部分民進黨“立委”的一些主張、做法也都體現了“去中國化”的痕跡。
比如去年2月,新一屆“立法院”剛開張,民進黨籍“立委”高志鵬就提案説要廢除孫中山遺像,廢除向孫中山先生致敬的禮儀,領導人上任時不再面對遺像鞠躬。此後,他還在臉譜上發文要搞“新”台幣設計運動,因為鈔票上還印有孫中山、蔣介石是個人崇拜、“獨裁者”,要民眾一起動腦改造“新台幣”。
今年2月,民進黨把“去蔣化”作為“去中國化”的又一個靶子,二二八前夕,臺“文化部長”鄭麗君無預警的宣佈,“蔣公公仔”等系列商品下架,同時以“避免對立”為由,突然宣佈今年“二二八”中正紀念堂“閉館”一日,而且直到“轉型正義”修法完成前,往後每年“二二八”都閉館一日。
另外,臺北故宮博物院原排定今年7月要展出“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特展,臺北故宮院長林正儀竟然以部分民眾質疑“孔子與臺灣關聯”為由,為了避免産生“對立”,不排除拿掉“萬事師表”四個字。而臺中市長林佳龍不久前也曾叫囂,國民黨把臺中的日本神社拆掉重建孔廟,然後用“他的孔子”來統治。
這樣的説法都粗暴地體現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頑固立場。
“臺獨”乃死路
“去孫中山”“去蔣介石”“去孔子”“去黃帝”……,對於臺灣的綠營人士來説,凡是涉及到中華文化的元素,都需要去之而後快,如此才是島內政治正確的體現。有學者指出,這種做法是蔡英文向“深綠”取暖,回應激進獨派想要加速“臺獨”步伐的要求,以鞏固經濟、社會困局無法緩解情況下的“執政基礎”。
然而,蔡英文的做法只是讓一小部分“臺獨”派叫好,並不代表島內的主流民意。對於當下本身就脆弱的兩岸關係來説,更是雪上加霜。
也許有人會説,這些都只是小動作,與陳水扁時期“搞臺獨”的激烈舉動相比還是更收斂。但在筆者看來,這些小動作危害一點都不小,反而會傷及肌理,因為它們的出現直接割斷了兩岸在歷史文化方面的聯結,否認大陸與臺灣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史實。比起政治“臺獨”,這種文化“臺獨”的惡劣影響更加深遠。
可是,反覆無常的民進黨當局明明自己在偷姦耍滑,卻總是要求大陸方面釋放“善意”。對於兩岸關係定位,民進黨當局總是在“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卻始終不肯説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對於“九二共識”,他們同樣避而不談,一定要用“九二會談”來替代。
一邊是模糊不清的定位、企圖用含混的概念矇混過關;一邊又小動作不斷,用各種形式搞隱性“臺獨”、文化“臺獨”,幾乎是“數典忘祖”,傷害了兩岸同胞的感情。如此反覆無常,大陸又能怎樣釋放善意呢,或者説即便釋放了善意,也抵不過民進黨的“漫天要價”。
大陸方面曾多次表態,“臺獨”沒有前途,不可能成為臺灣未來的一個選項,這是一個歷史定論。民進黨當局若想要讓兩岸關係的互動更加良性,那只有停止這些“數典忘祖”的小動作,真正展現值得信任的善意。(文/桃花島主)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