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灣休假改革 “一例一休”後遺症多

2017年01月05日 09:2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5日社論指出,臺灣“一例一休”新制剛剛上路,各項衝擊立刻涌現。許多餐飲、運輸業紛紛宣佈調漲價格,醫院、郵局、清潔隊等機構則縮減服務時間,中小企業和農牧業為人力短缺叫苦連天,大型企業則改設無人工廠或添購機器人取代舊有勞工。如此四面八方而來的衝擊,對臺灣而言,規模恐怕不輸“海嘯”,臺當局不可輕忽以對。

  新制度實施,當然不會是“無痛分娩”,勞資雙方乃至消費大眾都必須設法調適。問題是,蔡當局在強推“一例一休”時,不僅缺乏必要的社會溝通及利弊評估,甚至任由“立委”胡亂加碼,低估了新制的實質影響。更令人扼腕的是,“行政院長”林全接受媒體訪問時一派輕鬆地説出“漲價是必然結果”,仿佛在向所有企業放發“漲價許可證”。這種輕率的態度,不以人民生計為意,絲毫沒有責任感及同理心,實有愧“行政院長”之職。

  臺灣“一例一休”新制設計,原意是要保障勞工權益;但從實際施行的效果看,勞工卻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其中原因,可分為三個面向分析:第一,勞新制雖大幅提高了加班累進費率及休假強制,但此舉因大大改變了企業經營的人力需求,使人員的週轉愈發不易。面對加班費大增,許多雇用單位基於成本考量,都以取消加班因應新制;對勞工而言,加班費則變成了“看得到,吃不到”。

  第二,在原本比較寬鬆的舊制中,有些勞工願意透過自願性的加班,領到額外的薪水,以補充家用。但如今,由於新加班費採取大幅累進,制度變得更嚴格而僵硬,僱主只能壓縮加班人力;如此一來,許多基層勞工也就連原有的加班費都無法領到。對這類勞動者而言,這就成了“變相減薪”。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勞工本身也是消費者,當市面各項物價因為“一例一休”推升成本而喊漲,但勞工的薪資卻未增加;這一漲一停之間,勞工必須以同樣的薪資去應付更龐大的開銷,生活勢必會更加感到拮據。在臺灣,多數大型企業原本就提供優於勞基法的待遇,其員工或許不成問題。但對眾多利潤微薄、制度未上軌道的中小企業或家庭企業,立刻面臨棘手的經營困境。而這類企業雇用的眾多“邊緣型勞工”,即可能面臨收入降低、乃至裁員或失業的危機,生活反愈艱困。這點,顯然是蔡當局必須謹慎因應的問題。

  林全説,“一例一休”實施“漲價是必然結果”,除了態度輕率,他也低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上所述,許多勞工面對新制已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則除了要承受物價上漲的壓力,最直接的衝擊就是“服務縮水”。原因是,“勞基法”規範的不只是製造業員工,還包括各行各業的人員,新制上路後,醫院、郵局、便利商店、居服員、垃圾清潔隊,有的提前打烊,有的縮短服務時間。如此造成的種種不便,勢將引發對蔡當局的新一波民怨。

  這麼多的後遺症,蔡當局如果事先不曾想到,那就是失職。而如果想到而不設法因應,卻放任事態發展,那就是更大的失職。追根究底,“一例一休”決策之所以在社會溝通上一片空白,最大的癥結就在於蔡當局的傲慢與託大。其一,故意舍原國民黨版比較溫和的設計而不為,非要打造民進黨的激進版,結果反成敗筆;其二,蔡英文透過由上而下的指令強推,高舉道德旗幟,導致外界噤聲,正反意見無法並陳或交鋒。由此可見,空有政策理想,卻無法選擇正確的路徑與配套,終是枉然,且留下嚴重後遺症。

  “一例一休”的效應正在擴大,目前所見的“三部曲”為:一是各類物價喊漲,二是各種服務縮水,三是邊緣勞工就業不保。這三項衝擊,民眾必須忍受,但蔡當局也必須提出因應紓解之道。“造福”為名的政策,卻帶給勞工和民眾更大的痛苦,是可恥的。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